昆山這半年:凸顯應對危機的樣本價值
    2009-08-07    本報記者:田舒斌 郭奔勝    來源:經濟參考報

昆山筆記型電腦産量佔全球總産量的1/3。

    居全國百強縣首位的昆山市因其外向度高而離國際金融危機“震源”很近,這個以開放型經濟為特質、在全面小康建設中一馬當先、現又肩負著建設基本現代化重任的區域,能在金融危機中立得住、站得穩、走得好嗎?許多人都在為昆山捏把汗。
    當時間的指針劃過半年的長度,當應對金融危機的努力化為現實,處亂不驚的昆山市給出了一份浸透著從容、信心而又沉甸甸的成績單,凸顯應對危機“樣本價值”,昆山讓關心他的人們長出了一口氣。
    一個發展處在高位而應對危機又身處“高危”的縣級市,何來這麼強的“抗震性”?記者調查揭開其中的奧秘。

    13正:3負,來之不易的半年成績單

    曾作為蘇州“小六子”的昆山市經歷了20多年的快速發展,特別是在2006年初率先圓了“小康夢”、成為全國發展一面旗幟後,昆山似乎從沒有對自己的發展速度發過愁。然而,這個發展勢頭從去年三季度以來受到了國際金融危機的強力阻擊。
    累計注冊外資超260億元,全市財政收入中49.3%來自外資企業,IT和通用設備制造業産值佔規模以上工業比重超過60%,2008年進出口總額佔全省16%,500強企業中有50多家落戶昆山,昆山臺資企業佔蘇州的1/2、全國的1/9……這些數據足以説明金融危機衝擊下的昆山高風險係數。
    但近一年來,昆山市經受住了巨大考驗,獲得了來之不易的增長。半年主要經濟指標是最好的寫照。昆山市統計局7月16日發布的數據報表顯示,共計15項統計指標中,除進出口總額(-15.5%)、出口額(-7.3%)、批準利用外資項目(-22.5%)等三個指標是負數外,其余13個指標全部實現了正增長。引人矚目的增長指標有:GDP同比增長13.5%,地方一般預算收入增長11.0%,實際利用外資增長11.0%,社會消費品零售額增長17.9%,新增私營企業注冊資本增長34.6%,農村居民每人平均現金收入增長14.4%。
    “面對金融危機,昆山絕大多數指標穩中有升,少數負數指標降幅繼續收窄,昆山經濟企穩回升勢頭明顯。”昆山市委書記張國華自信地説,全市去年GDP總量達到了1500億元,今年上半年實現了兩位數增長,非常不容易,體現了昆山經濟增長的穩定性。另外,昆山市地方預算收入中,稅收佔到了90%以上,上半年一般預算收入達到67億元,説明企業的總體生産狀態較好。還有一個值得注意的現象是,昆山市的企業投資意願出現了逆勢增長,上半年新增私營企業注冊資本102.29億元,增速超過30%。

    見事早,方能出手快

    昆山市雖然只是個縣級市,但經濟總量卻與一個大市甚至一個西部的省相當,加上昆山高度的外貿依存度,昆山成為蘇州市、江蘇省,乃至全國應對金融危機的一個風向標。從一定程度上説,應對金融危機成為衡量昆山全面小康典型能否持久立得住的關鍵戰役。事實上,昆山用自己的行動把“全面小康的樣本價值”拓展到“應對金融危機的樣本價值”。
    昆山比全國早一個季度感受到金融危機帶來的影響,去年4月、8月、11月,昆山經歷了三次“數字大跳水”,而每一次劇烈的變化都讓昆山的決策者們感到巨大的壓力。
    張國華説,當發展形勢讓人看不懂時,必須多到企業中去,以企業為師,除了自己天天跑企業外,還把全市的幹部都往企業趕,因為“機關裏難以感受到金融危機的‘震級’,機關裏想不出應對危機的點子來”。昆山市在去年三季度先于其他地方出臺了一係列應對變化、服務企業的政策措施,大大增強了應對危機的主動性、預見性和有效性。昆山的一些企業家反映,昆山的黨政幹部甚至比企業家對市場的變化還敏感,及時決策讓企業在應對危機上贏得了“快一拍”的寶貴時機。
    這次金融危機是國際服務外包的一次大洗牌,昆山市由于幾年前就動手在緊鄰上海的花橋國際商務城布局服務外包生産基地,正好承接了國際服務外包的轉移,今年全年花橋國際商務城要完成服務業增加值35億元,未來要達到1000億元的産值。記者在這裏採訪發現,最擅長抓服務外包的印度人結伴來到昆山從事服務外包工作,這被解讀為昆山服務外包即將騰飛的標誌性符號。而近幾年,昆山市服務業增加值在GDP中的比重每年提高一到兩個百分點。
    昆山市委常委、花橋經濟開發區管委會主任任雪元説,昆山先行一步認識到要像當初抓制造業外包那樣來抓服務業外包,由于見事早、行動快,所以昆山市的服務外包在應對金融危機中贏得了發展的機遇。

    科學發展就是免疫力

    20多年來,昆山市通過辦國家級開發區、率先進行城鄉規劃全覆蓋、樹立細致入微的親商理念等,走出了舉世關注的全面小康“昆山之路”,而在應對金融危機中,昆山市把金融危機當學堂,不斷豐富和完善發展理念,堅定不移地走科學發展道路,使應對危機的免疫力大大增強。
    即便是在金融危機的背景下,昆山仍然保持著寶貴的發展活力。昆山市市長管愛國説,由于昆山轉型升級行動早、出招實,所以為應對金融危機贏得了不少主動,同時,昆山又把金融危機作為推動繼續轉型升級的有力抓手,無論經濟發展面臨多大困難,都絕不放松推動轉型升級。
    記者在昆山採訪,當地領導對昆山的産業布局及産業鏈形成如數家珍,即圍繞科技創新載體、服務業集聚區、特色産業基地、主導産業鏈的“四個十”,把握“轉向”,聚焦重點。今年以來,昆山市根據國家和省重大産業調整振興規劃,積極組織産業政策對接,展開産業鏈招商,引進天樂數位電視、毅昌科技、萬國數據等一批産業鏈關鍵項目。
    管愛國説,昆山非常注重培育自己的産業特色,如緊緊圍繞電子資訊的平面顯示、積體電路、軟件等9個重點領域,做大主導産業,尤其把光電産業作為重中之重;以金融服務外包、總部經濟為重點抓現代服務業;以可再生能源、工業機器人、小核酸等為主攻方向發展新興産業;以綜合保稅區、臺灣商品交易展示中心、國家級平面顯示産業基地等園區建設為突破重點,提升相關産業的集聚度。
    一些相關人士認為,昆山的外資企業在金融危機下有很強的穩定性,與這裏的産業配套做得好不無關係,在昆山,不少産業的配套率超過90%以上。
    “在保增長任務繁重的情況下,昆山市始終不放松科技創新工作,堅定不移推進開放條件下的自主創新。”市委書記張國華説,雖然相關權威部門連續測評昆山市城市創新能力為全國縣級市首位,但昆山自主創新的道路仍然漫長。當前,昆山市把建設工業技術研究院作為區域科技創新體係的核心平臺,以開放式、網絡化整合資源,其中小核酸、機器人、平面顯示三大研究所可望年內全面運作。
    昆山還把招才引智作為一個重要工作來抓,近幾年,每年都要組織代表團到武漢、重慶、深圳等城市,進行科技項目與企業對接,科研院所與企業和地方對接,科技招商成果顯著。
    一組數字反映出昆山自主創新的成效:全社會研發投入佔GDP的比重達1.9%;科技發展專項資金達4億元、引進人才專項資金達1億元;上半年,有34個項目被列為國家、省級科技項目;去年以來共有74家軟件企業獲得高新技術企業重新認定。

    政企互動過難關

    在昆山,政務環境被企業家公認為是最好的環境。而正是這一環境優勢,成為昆山應對金融危機的一大法寶。
    去年四季度,金融危機深度影響著昆山的企業,一些企業訂單急劇下降,職工對企業的未來深感憂慮。這個時候,昆山市黨委政府發動各級幹部深入到企業去,和資方商討應對之策,特別是將近年關,通過組織吃年夜飯等方式,幫助企業提振信心。張國華説,當時最大的擔心是年過後,農民工返回了,而老板卻沒有回來,但結果是,春節一過,昆山企業的開工率就達到95%以上,維護了年初的社會穩定,“或許是黨委政府的誠意打動了企業家,他們把開工當成自己的責任來對待。”
    昆山市千方百計為企業減負、提效,幫助企業渡過難關。如年初,財政為企業墊付2000萬元電費預付金,財政注資兩億元成立非盈利性擔保機構,為成長型企業提供貸款擔保服務,推動銀企合作,授信額度達到24億元,等等。昆山市還按照提速20%的要求優化審批流程,把限額以下鼓勵類、允許類項目的審批時限縮至37個工作日。海關等部門盡一切可能縮短産品通關的時間。
    金融危機下,一些大型外資企業全球業務面臨重新整合,昆山市敏銳地捕捉到這一重大變化,由主要領導帶隊到外資企業或跨國公司的總部去做工作,用良好的政務環境和完備的産業配套去説服總部把更多的訂單放到昆山來。經過艱苦的努力,這項工作取得了實效。以筆記型電腦為例,去年昆山筆記型電腦的産量達到5000萬臺,佔世界總産量的40%,而今年上半年,全市筆記型電腦逆勢增長了21.6%,其中仁寶、緯創兩大集團産量分別增長33.9%和47%,出口額躍居全省企業前兩位。

    “危中奮進”謀未來

    已是8月5日的深夜時分,張國華卻興衝衝地給記者打來電話,説他剛剛拿到7月份的進出口數字,當月的出口額已從6月份的1.3%上升到3.9%,出口回暖趨勢更加明顯。統計顯示,金融危機不僅沒有削弱昆山的外貿地位,相反還提升了比重,截至上半年,昆山進出口份額已上升到蘇州的30%,江蘇的20%。
    不過,張國華也理性地説出了他的一個擔憂,即金融危機似乎顛覆了傳統的經濟規律,比如進出口表現出“旺季不旺、淡季不淡”的特點,這究竟是短期的變化,還是新的規律,有待于進一步觀察思考。對于當前的增長數據,昆山市的主要領導也給予了謹慎的樂觀,在他們看來,這裏面有很多政策的拉動效應,關鍵要看市場效應能佔到多大比例,市場的真正回暖還需要多長時間。
    在金融危機下,昆山的發展仍喜訊不斷:代表世界先進水準的可卷折的顯示平板下線,江蘇最大的外資項目即將落戶昆山,五個國家火炬計劃産業基地落戶昆山……
    即便在應對金融危機的關鍵時期,昆山市仍然沒有放松對兩件事情的推進:一是深入開展整體發展學新加坡、産業提升學韓國、自主創新學臺灣地區的“三學”,以及向浦東、深圳等先進地區的學習活動,加強招商引資、城市建設、社會管理等幹部隊伍的能力建設。二是進行城市規劃修編工作,在完全執行好已有規劃的基礎上,高起點修改符合城鄉未來發展需要的城市規劃,把昆山900多平方公里的每一塊土地都納入科學發展的視線。
    張國華説,金融危機總歸要過去的,但風雨之後能否見到彩虹,關鍵看應對危機的科學性、前瞻性,昆山在應對危機中的體會是,絕不應一時之需而犧牲科學發展,絕不用短期行為取代長效機制,應對金融危機絕不能搞“災後重建”。

  相關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