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三角”:正在攥成西部一個拳頭
    2009-07-28    本報記者:劉亢 王金濤 張軍    來源:經濟參考報

西安城市一景。新華社記者陶明攝

    今年全國“兩會”上,重慶代表團提出川陜渝共建“西三角經濟區”的設想,當即引發社會各界的熱議。事實上,我國目前已經在西部確定了成渝、關中-天水和北部灣等三大經濟區,而把重慶、西安和成都並列起來組成“西三角”,無疑是一個大膽而具有想像力的創意。
    最初,雄心勃勃的川渝兩地曾經想把成渝經濟區打造成中國第四極,後來卻發現自己的實力遠不如珠三角、長三角和京津冀。盡管關中-天水和北部灣經濟區也蒸蒸日上,但同樣不可與東部經濟區同日而語。
    西三角就是在這個背景下出爐的。從體量上和潛質上講,西三角未來有可能與東部三大經濟區比肩而行,這正是西部三個特大城市翹首以待的目標。
    西三角的提法也引起一些爭論。一些專家認為,現在提西三角為時過早,條件尚不具備,應該先把成渝和關中-天水兩大經濟區發展好,然後再實施整合。
    而成立西三角的倡導者卻熱情不減。川陜渝三地更多的專家則認為,這一設想適應西北與西南經濟一體化的需求,與西部大開發中重點地區優先發展的戰略相吻合,有望帶動西部整體發展和縮小東西部差距,應將其納入國家“十二五”規劃,並成為下一輪西部大開發的重心發展戰略。
    西三角,無疑承載著西部的夢想與渴望。

    西部需要一個拳頭

    據統計,西三角包括重慶經濟圈、成都經濟圈和以西安為中心的關中城市群,總面積22萬平方公里,人口1.18億,包含47座城市,去年GDP總額24456億元,佔全國的8.13%,佔整個西部的1/3。從西安到成都和重慶的直線距離,分別為600公里和570公里,成渝直線距離270公里,三地連線近似一個等腰三角形。
    10年來,西部大開發極大地促進了西部經濟社會發展,但與東部相比,差距依然沒有縮小,在這種形勢下,西部需要一個核心或拳頭。中國綜合開發研究院副理事長林淩教授認為,這幾年東西部差距並沒有縮小,這是因為西部自我積累、自我發展能力很弱,而國家對東部的每人平均固定資産投資仍高于西部。更重要的是,西部大開發成了東部經濟增長的重要推力,西氣東輸、西電東送等為東部經濟增長提供了廉價資源。要改變這個局面,西部大開發就應該由“全面開花”轉向重點推進。
    陜西省社會科學院研究員張寶通説,西部大開發取得了巨大成就,但西部一些地區生態環境卻遭到破壞。因此,中央才提出西部地區分為優先開發、重點開發、限制開發和禁止開發4個區域,讓有條件快速發展和保護環境的地區優先發展。西三角設想體現了這個戰略思路,在生態矛盾與民族問題並存的形勢下,通過西三角帶動西部整體發展,可有效縮小東西部差距,緩解民族矛盾。
    “川陜渝聯合,不是放棄對其他弱勢省區的輻射和帶動,而是按照市場經濟法則,在壯大自身的同時,為西部大開發打造引擎和龍頭,這將強化對西部貧困省區的扶持和帶動。”陜西省工商聯川渝商會會長徐彥平説。
    陜西與川渝是地圖上的近鄰,但因大山阻隔,自古往來不便。但調查中不少人士認為,現成交通困局已大為改觀,由于交通等基礎建設的快速發展,現在成都、重慶、西安三個城市之間的空中飛行時間都不超過1小時。與此同時,已經或即將建成的高速公路網絡和高速鐵路也正在使陜川渝迎來“3小時經濟圈”的時代。

    西北與西南經濟互動的橋梁

    不少人士認為,西三角經濟互補性強。關中城市群的最大特點是航空航太業和科研力量雄厚,成都經濟圈電子、航太、商業、輕紡發達,重慶則主要發展大機械、大化工,科技轉化能力強。在能源上,川渝地區缺油少煤,陜西則煤油氣鹽資源富足,全國13個億噸級煤炭基地中,陜西就有3個,能夠為川渝提供強大的能源支援。在農業上,川渝不産棉花,設立西三角經濟區則有助于疆棉南下。此外,西南人口眾多,西北則人口稀少,地大物博,可作為西南人力資源的輸入地。四川省社科院研究員劉世慶認為,西三角將成為西北與西南經濟互動的橋梁。
    陜西省發改委副主任權永生説,西三角産業有同構性,也有很強的互補性,有條件實施産業整合,合作的潛力和領域廣闊。若實現聯合,就可以強化協作,實現合理分工,避免在同一區域裏惡性競爭。比如,西部最有前途的産業是旅遊,川渝以自然風光旅遊為主,陜西則以人文旅遊佔優,互補性很強。如果三地聯手,就可以開發“三國遊”,陜西漢中就會明顯得勢,這還可能改變我國旅遊格局。再比如,重慶和西安的重型卡車産業都發展較好,但重慶主打發動機,西安則是變速箱。而成都和重慶,經過長時間的你追我趕,很多産業已經實現了融合互補,若發揮西安優勢,無疑可以互惠互利。
    川渝陜近年來合作意願強烈。2007年4月,川渝兩地政府簽署了共同打造成渝經濟區的協議。去年4月,陜西與重慶又簽署渝陜合作協議,其中包括陜西向重慶輸送500萬噸電煤的內容。兩省市還決定在農業、科技、旅遊等領域開展實質性合作,重慶派科技人員支援陜西柑橘業發展。
    徐彥平説,在西部大開發的背景下,三省市實業界的交流與合作早已春潮涌動。這幾年在陜西投資和經商的川渝商人已經接近10萬人,還有近100萬川渝人在陜打工,正所謂“百萬川軍,十萬川商”。同時,在川渝投資興業的陜西企業家和商人也是一個龐大的數目。

    促進區域均衡發展的捷徑

    重慶市發改委主任楊慶育博士算了一筆賬:假設在2015年以前,“西三角”的發展速度為年均增長13%到15%,2015年到2020年,隨著産業成熟度提高和規模加大,增長速度降到12%到13%左右,那麼到2020年,“西三角”GDP將佔整個西部的50%左右,佔全國的12%到13%。如此一來,長三角、珠三角、京津冀、“西三角”的GDP總額有望佔到全國的2/3,中國就基本實現了區域經濟格局的平衡。
    從發達國家區域經濟布局來看,美國東西南北分別有大紐約、芝加哥、休斯頓、底特律四大城市群,區域經濟發展平衡。從我國區域經濟特點來看,目前長三角、珠三角和京津冀發展受到土地、市場和資源的限制,而設立西三角經濟區符合大城市群理論,其經濟體量高于中原城市群和北部灣城市群,很可能成為未來我國經濟增長第四極。中央要求重慶成為西部重要增長極,但重慶勢單力微,必須聯合川陜才能達到目標。三座城市都毗鄰中部,承東啟西,都是西部發達城市,在承接東部甚至國外産業轉移方面,無疑是第一梯隊。
    西南交通大學交通運輸學院副院長羅霞説,川陜渝一體化是非常明智的選擇。長期以來,西部一直沒有一個實力很強的經濟圈,缺乏核心的輻射力與帶動力,西三角增長極很可能是促進東西部均衡發展的捷徑。
    張寶通認為,發展西三角,將帶活秦嶺大巴山區經濟,使陜西安康和漢中、重慶萬州、四川達州等落後地區受益。這有助于西部山區群眾脫貧致富,也有助于三峽庫區“穩得住、逐步能致富”。

    秦嶺大巴山“經濟斷裂帶”成最大障礙

    秦嶺巍峨,大巴山蒼翠,從古至今,兩座山脈演繹了多少歷史故事,養育了多少豪傑英雄。然而,秦嶺大巴山卻成為我國西部一道天然的“經濟斷裂帶”,這是“西三角”發展的最大障礙。

    西部經濟率先于中東部經濟反彈上行

    與過去近30年的經濟發展狀況不同的是,今年上半年,西部經濟一改“經濟發達地區輻射並帶動經濟欠發達地區”的“經濟梯度發展模式”,率先于中東部經濟和全國經濟反彈上行。無論是國家統計局、國家發改委公布的數據,還是各省市分別公布的數據都有力地證明這一點。

    西安將成為西部地區新的投資熱點區域

    亞洲制造業協會首席執行官羅軍表示,未來5年,西安經開區的區位優勢顯著增強,資源相對集中,必將成為西安新的“增長極”。西安對周邊城市群的帶動和輻射作用也將進一步顯現。西安將成為西部地區新的投資熱點區域。

  相關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