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車挂“公”牌能否打破公車改革怪圈
    2009-07-27    本報記者:謝雲挺 文/攝    來源:經濟參考報

挂“公”牌的公車。

    平陽各單位公車消費(包括油費、維修費、保險費等)支出,必須持縣紀委發放的“平陽縣公務用車消費卡”,一車對一卡,在定點的加油、維修或保險企業刷卡結算,從每筆上規范公車消費行為。

    今年5月,杭州市正式啟動“取消公車+車貼”的公車改革。首批21個市局(副廳)級單位的227輛公車“一輛不留”,向社會公開拍賣,這些單位的所有在編、在職、在崗人員全部參加公車改革,取消專車,按照級別大小改發“車貼”“自謀出行”。車貼標準分為9個檔次,上限為每人每月2600元,下限為每人每月300元,期望以此來降低行政成本,解決公務用車的不正之風。
    “杭州車改”盡管沒多大新意,但兩個多月來,這一事件在全國引發熱議,不少人對改革方案的合理性提出質疑甚至嚴厲的批評。公車改革再度成為關注熱點,這背後承載著公眾對公車改革的強烈呼喚。然而,這些年來,公眾看到的卻是:改革———回復———再改革———再回復———再改革的車改困局。
    公車改革難見出路,需要反思改革路徑的誤區。記者調查了解到,從1993年廣東東莞沙田鎮第一個實行“取消公車+車貼”的公車改革以來,許多地方相繼進行了類似的探索,但至今未見樂觀前景。問題出在這種被質疑為“幹部變相加薪”和“贖買權力”的車改模式,並不是公眾期待中的車改模式,更不是一種理想狀態。
    公車改革需要尋求既符合國情又能順應民意的解決之道。在深入調查中,記者發現,要破解車改困局,著力點不能局限在技術層面上的取消公車,而應轉向對公權力的約束和規范,充分利用公眾的監督以實現車改的全面突破。其改革“線路圖”應該是:亮明公車身份讓公眾有條件參與監督———跟進公車消費刷卡結算等管理制度規范公車消費行為———暢通民眾監督渠道遏制“公車私用”———有步驟削減公車數量實現車改目的。

    官場文化決定不能一步到位?

    在調查中,一些幹部對記者説,公車改革觸動的不是“車”的問題,而是坐車官員背後“權”的問題。在我國,從某種意義上説,公車不僅僅是為了出行方便,而是一種地位、身份的象徵,這種象徵對官員是一種榮耀、一種難以言説的精神享受。過去封建時代就有官員按品級坐轎的傳統,四抬、八抬、十六抬大轎的分別,不僅僅是舒適,更重要的是氣派。不可否認,如今不少官員的心態和官場文化還延續著過去“官本位”的思想烙印。在這種國情和現實下,要想推進公車改革阻力可想而知。
    哪級幹部可以配專車?按照國家規定,只有副部級以上的幹部才能享用。哪些單位可以有公車?按規定必須是黨委編制的單位。而現實情況是,不僅是小小一個區的書記、區長要配專車,而且要奧迪A6;甚至一個部門的頭———科級幹部,也要配專車。至于公費購車,只要單位有錢(其實也是納稅人的錢),即使最低的級別也都統統照購不誤。由此,造成全國公車泛濫。
    記者採訪了解到,廣大群眾對遏制“公車腐敗”日益高漲的呼聲,以及驚人的公車消費讓政府財政不堪重負,倒逼政府必須推進公車改革。近二十年來很多地方推行了車改,但往往是下改上不改、一改就想一步到位,採取貨幣補貼取消公車。這些年類似的車改幾乎都被“罵停”了,但結果是“黑洞”式的公車消費繼續吞噬著納稅人的錢。
    最近,“杭州車改”引發公眾對改革方案合理性的質疑,遼寧遼陽市宏偉區車改方案在網上引起軒然大波,説明用“取消公車+車貼”的方式,並非是公眾真正期待的車改模式。因為,公眾擔心今天“車改”拍賣掉的公車,將來有一天,可能會變本加厲地購置回來,擔心這種所謂節省了多少資金的車改成效並不靠譜,更反感讓“級別車貼”合法地成為官員新的特權福利。

    公車挂“公”牌:靠公眾監督破解公車改革困局

    公車改革的最終目的不是沒有公車,而是要讓公車能夠更好地行使公務活動,有效遏制公車私用、公車濫用,削減行政成本,推動建立節約型政府,實現公共利益。
    目前的車改困局如何突破,選擇哪一種方法既順應民意又不傷筋動骨?記者調查發現,有效的切入口是用統一車牌的方法,首先在全國公開所有公車的身份,將公車置于公眾視野監督之下,讓公眾有條件參與監督。在此基礎上,配套跟進公車消費刷卡結算等管理制度規范公車消費行為,利用公眾監督和人大監督,遏制官員“公車私用”,最終實現削減公車數量,達到車改目的。
    溫州市紀委常委、市監察局副局長韓建海説,其實,在2007年7月,溫州市平陽縣已開始了公車挂“公”牌的實踐,他們把全縣各鄉鎮、縣機關各單位及下屬機構、各國有企事業單位的995輛公車(公、檢、法、司等已有特殊標誌除外),全部換上“浙CCG”開頭的新車牌,新車牌的“G”即為“公”字的首個拼音字母,實行公車統一牌照管理。從平陽的實踐效果看,採取公車統一牌照,易操作,官員抵觸少,民意認同度高,這種方法規避了公車改革的難點和風險,可能是突破全國車改困局的最佳路徑。
    記者採訪了解到,平陽縣實行公車挂“公”牌的同時,配套推出幾大措施。一是對公務用車實行嚴格編制管理和總量控制,不許超編制超標準購車、使用公車。對不符合報廢更新標準的公車,一律不準更新。二是實行公務用車消費刷卡結算制度。各單位公車消費(包括油費、維修費、保險費等)支出,必須持“平陽縣公務用車消費卡”,一車對一卡,在定點的加油、維修或保險企業刷卡結算,從每筆上規范公車消費行為。三是實行公車統一入庫停放、統一保險和定點加油、定點維修制度。規定各單位公車在節假日及休息時間必須停放在單位車庫或固定停車點。還建立了“暢通民眾監督渠道”、“舉報有獎”、“違法違紀必處理”等相關制度,堵塞公車管理漏洞。
    平陽縣公車挂“公”牌以來,出現了兩大明顯變化。一是公車私用現象大為收斂。平陽縣鰲江鎮黨政辦主任陳均眺説,由于公車徹底亮明身份,給了群眾一個知情和監督空間,這對幹部的心理上産生了時刻被監督的壓力,想利用公車進行私人應酬或動用公車辦私事都得掂量掂量,免得隨時被舉報和曝光。一些群眾反映説,目前,平陽縣在節假日期間,或在飯館前、娛樂場所以及旅遊景點等地已很難見到公車的影子。
    二是公車費用明顯降低。據平陽縣委常委、紀委書記朱建和介紹,他們對全縣所有換牌公車前三年的費用支出進行核算,按全縣公車費用總額下降10%的比例分解到每一輛公車,僅此一項全縣一年公車費用可節省500多萬元。他説,過去公車消費中存在的私車公支、虛報冒領、維修拿“回扣”等問題,通過配套的管理措施,這些漏洞基本得以堵塞。

    建議國家有關部門出臺公車改革指導性意見

    韓建海説,公車挂“公”牌是一個依靠群眾治頑疾的好辦法。在全國層面可以新設統一標誌(顏色)的車牌作為公車的惟一用牌,讓群眾一眼能分辨出來,有了這個先決條件,管理和監督才有針對性和成效。他説,溫州也想在全市推廣平陽的做法,但是一個車牌只有三位數的容量(只可容999輛車的牌號,但有些縣市公車已超出1000輛),想新設公車專用標誌車牌,但是省交警部門無力解決,因此推廣公車挂“公”牌的事就擱置下來了。如果國家有關部門能夠統一認識,在全國實行統一公車車牌的做法,可以讓民眾進一步感受到黨和政府反腐倡廉的決心和信心,有利于提高政府在民眾心目中的良好形象,也有利于推進公車改革。
    記者採訪了解到,盡管群眾對公務車改革的呼聲高漲,但各地改革的積極性並不是很高,多數都在等待觀望,影響改革的進程和步伐。主要原因在于公車改革影響最大的是既得利益的官員群體。如果在全國實施統一公車車牌,以此為切入口推進公車改革,阻力會大大減少,進程也會明顯加快。
    全國政協委員孫繼業認為,“陽光管理”是公車改革應循的思路和方向。公車挂“公”牌,讓每一個瑕疵都能呈現在民眾眼底,這本身就是一種約束機制。目前公車制度存在的弊端有目共睹,改革現行公車制度已經形成共識,但是缺乏全國統一的公車改革指導意見。根據中央關于建立反腐敗懲防體係,加強源頭治理和推行“陽光管理”的要求,建議國家有關部門對公務用車制度改革工作及時總結、指導和規范,出臺“關于公務用車制度改革的指導性意見”,以加快改革進程,提高改革成效。

  相關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