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遊消費券:被擠壓出的權宜之計?
    2009-07-06    記者:南婷    來源:經濟參考報

    今年2月,在“杭州旅遊消費券”新聞發布會上,工作人員正在展示杭州旅遊消費券。杭州是國內首個推出旅遊消費券的城市。

    金融危機先後波及各個行業,旅遊業亦在其中,一度不振。杭州市首先發放旅遊消費券,試圖刺激消費、拉動內需。全國各地紛紛效倣,南京、寧波、蘇州、廣州等已發放數額從幾十萬到上億元不等旅遊消費券。有專家認為,發放旅遊消費券、景點打折門票等,只是被金融危機“擠壓”出的權宜之計,並不符合經濟規律。

    “消費券消費了就會變成利潤”

    從4月10日起,山西省向省外發行總額為1000萬元的10萬套旅遊消費券。其中5萬套向北京、河北、內蒙古、陜西、天津等山西周邊省份直接派發,其余5萬套由省旅遊局委託全省11市旅遊局向省內主要旅行社派發,並監督委託發送旅遊消費券的旅行社,確保消費券最終用在外省來晉旅遊的客人身上。
    山西省旅遊局副局長王炳武説,“相比其他省市上億數額的發放,山西發放旅遊消費券數量較小,但是通過給周邊省份發放,可以相互開放市場,形成一定的互動效應,使山西有限的資金發揮出最大的經濟效應。” 
    據了解,山西旅遊消費券每套面額100元,單張面值為20元,5張組成一套,使用期限為4月1日至5月31日,每位省外來晉遊客僅限使用一套。凡持有消費券的遊客可以在五臺山、平遙古城等75家旅遊景區的頭道門票、山西省所有的旅遊星級飯店(住宿與餐飲)等地進行各項消費。
    政府部門作出明確規定,指定的旅遊企業不得以任何理由拒收旅遊消費券。對有因旅遊消費券使用引發的嚴重投訴、私自收購旅遊消費券、虛報旅遊消費券數量、偽造旅遊消費券等行為的,將取消企業參與活動和申領補貼資格,並依法給予相應處罰;涉嫌違法的,將移交司法機關處理。為保證消費券得到規范、高比例使用,省旅遊局專門針對省內旅行社出臺辦法,要求獲準派送山西旅遊消費券的省內旅行社必須年檢合格,年接待量在1000人次以上,且無違規紀錄、無重大投訴、自主外聯能力強。
    據介紹,太原四季風、中青旅等156家旅行社獲準派送山西旅遊消費券,在限期內主要派送至主推山西旅遊線路的旅行社。
    山西省財政安排了500萬元資金對引進大宗旅遊團隊的旅行社進行獎勵。旅行社在活動期間組織來晉的旅遊包機(人數不少于100人),在山西省境內停留48小時以上的,每班次獎勵組團社3萬元。旅遊專列(人數不少于500人),每趟次獎勵組團社5萬元。活動期內一家旅行社組織的抵晉係列旅遊團累計1000人獎勵7萬元。“消費券實際意義上就是各家努力促銷,誰促銷力度大,誰的效果就大,誰的獲利也就最大。消費券消費了就會變成利潤。”山西紅馬國際旅行社有限公司副總劉翊説。
    據山西赴河北促銷團相關人士介紹,在河北石家莊和邯鄲兩市發放旅遊消費券和景區門票時,按要求資質來參加申領消費券的旅行社數量遠遠超過了預期,以至于使一些國內社僅分到很少的幾十套消費券。
    山西省各大旅行社在這場行動中均不遺余力地向全國各地的兄弟合作單位做宣傳。以山西紅馬國旅為例,在這場短短兩個月行動中,接待了外省遊客近五千余人。按照相關規定,紅馬國旅將能獲得35萬元的獎勵。
    據山西省旅遊局6月16日發布的數據顯示,山西全省共回收有效旅遊消費券233470張,回收消費券金額為466.94萬元,回收率將近46.69%。按照規定,消費券與支付現金之比為1:2,因此共拉動遊客直接消費933.88萬元。

    消費券屬公益福利性質

    根據世界旅遊組織的測算,旅遊業每直接收入1元,會給國民經濟相關行業帶來4.3元的增值效益。旅遊消費券的刺激效應,對于當前金融危機背景下著眼于促消費、擴內需的國民經濟而言,確實充滿了誘惑。
    自今年年初起,除了山西省之外,浙江、江蘇、北京、黑龍江等省市數十個省市均派發了旅遊消費券,共同的目的即拉動經濟,在具體實施時,各省市則是根據自己的特點設定發放對象、發放數額、使用方式等。
    從發放對象上看,分為當地市民、省外遊客、發旅行社等三種類型;從使用形式看,有些採取抵扣現金,有些直接打折,有些為附送其他旅遊項目等;從抵扣對象上看,包括抵扣餐飲、住宿、景區門票等。在發放旅遊消費券數額方面也大相徑庭,浙江約3.2億元、江蘇1億元、湖南100萬元、湖北30萬元;杭州約1.9億元、寧波約1億元、鎮江8000萬元、湖州3000萬元,南京2000萬元。
    上海師范大學金融學院副教授李剛指出,政府發放消費券意在刺激居民消費,屬公益福利性質。一些發達國家如美國,在經濟運作平穩時,政府會為了縮小消費差距、提振消費水準而給一些低收入者派發消費券,主要用于其食品和教育等公共支出,是一種社會福利;在經濟出現衰退時,則通過派發消費券來刺激消費,促進需求從而推動經濟增長。
    旅遊部門相關人士認為,在當前外需不足、一些傳統行業面臨困境的形勢下,擴大內需成為經濟發展的重要動力。各地推出的旅遊消費券,是一種積極的舉措,有利于促進旅遊業發展、提振國內旅遊市場,推動消費升級。“此舉對于國內各大旅行社來説無疑是利好消息,普通遊客也可在出遊時享受到更多的實惠。”
    常州、杭州等地在派發旅遊消費券遭遇哄搶,現場一度失控,而南京發放的旅遊消費券卻遭到不少市民的冷遇。另外,還出現了不少市民違背不準私自買賣的規定,將獲得的旅遊消費券根據面額的不同以低價轉讓。一些轉讓者認為,自己近期沒有旅遊計劃,用不上消費券,不如轉讓給有需要的人。

    派發消費券的方式有待改進

    對于旅遊消費券的出現,業界人士和消費者有人支援,有人質疑,眾説紛紜、説法不一。
    山西省旅遊文化協會會長楊建峰認為,短期而言,消費券能起到刺激經濟的作用,但它還只是短期的嘗試。消費券發放看似熱鬧,但從拉動內需的角度看,它對于刺激消費的作用是“治標不治本”。
    復旦大學發展與政策研究中心主任陸銘指出,政府消費券的派發機制有待改善。以杭州為例,杭州消費券的發放對象主要為中小學生和退休職工,而非受經濟危機影響最為直接和深刻的低收入者,比如農民工和大學畢業生。
    陸銘説,國外有通過信用卡直接發放消費補貼的慣例,我國目前還做不到。“但是,國內也有類似的係統和渠道可以找到目標人群,如失業保障係統等”。
    一些專家認為,許多地方派發消費券的方式有待改進,消費券的發放方式以及它如何體現效率、公平的內涵,都將持續影響老百姓的情緒。
    還有專家認為,“應根據景點資源、容量和經營狀況而定,不能一概而論。”從南京的使用效果來看,旅遊券激活了多數鄉村遊景點,給大批市民休閒提供了好去處,同時帶動了當地經濟發展、農民致富。
    山西省旅遊學會會長毛曉彤認為,發放旅遊消費券、景點打折門票等,只是被金融危機“擠壓”出的權宜之計,並不符合經濟規律。而比這些更重要的是,提高旅遊軟件、硬體設施與服務標準,給遊客以物美價廉的旅遊享受,“這才是真正能夠拉動旅遊消費,同時帶動相關消費的治標治本的長遠之計”。
    並未發放旅遊消費券的西安市旅遊局局長周愛全認為,現在一個城市發放旅遊消費券的行政成本並不低,要印刷、派人管理、發放、兌換,還要防偽。擴大內需吸引國內遊客可以有多種途徑,旅遊消費券僅僅是其中的一種。

    山西旅遊消費逆市增長

    受全球金融危機影響,老工業基地山西煤、焦、鋼鐵等傳統支柱産業發展“遇冷”,全省經濟一度跌入谷底。然而,旅遊業作為新興支柱産業,在這場“寒冬”中一枝獨秀,強勢增長,旅遊總收入由2002年的全國第27位上升至2008年年底的第13位。

    區域旅遊合作:跨省“聯姻”勝算幾何?

    旅遊業對于相關行業及區域經濟的拉動效應已不言而喻,在經歷了景點競爭、線路競爭、城市競爭之後,我國的旅遊業現已進入了互換資源、差異化發展的區域性旅遊合作階段。

  相關稿件
旅遊消費券別“看上去很美” 2009-04-20
山西春季版旅遊消費券6日起發放 2009-04-07
專家表示:可否發行全國通行的旅遊消費券 2009-03-31
洛陽面向全國發放旅遊消費券 2009-03-18
民眾咋不上旅遊消費券的鉤? 2009-0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