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市:力爭2010年不讓一滴污水流入巢湖
    2009-04-15    本報記者:宋斌 蔡敏    來源:經濟參考報

  合肥市杏花公園人工湖裏由1600多個圓形生物浮床組成的十組水生植物浮島建成。在浮島上種植水生植物可以提高城市景觀水體的自凈能力,解決富營養化問題。新華社發(馬啟兵攝)

  合肥市,居皖之中、緊鄰巢湖,是我國惟一的濱臨五大淡水湖的省會城市。為保護好母親湖巢湖,合肥市近年來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大手筆、大投入,在城區開展一場前所未有的治污運動:污水處理廠從無到有、從少到多;大型工業企業從強制治污到主動治污或搬出市區;從單一的治理污水到立體治污、防污……2005年至2008年,這個市工業增加值從292億元激增到609億元,而工業廢水排放量則銳減70%。
  面對金融危機影響,合肥市仍堅持環保投入不減少,將水環境治理與路橋工程、民生工程並列,納入重點大建設范疇,2009年全市計劃安排38億元用于環保投資,接近于“十五”期間環保總投資量,力爭到2010年,不讓一滴污水流入巢湖。

  對城市發展總體規劃進行環評 合肥“不要有污染的GDP”

  多年來,受高磷地質、水體交換能力下降、污染物排放總量較大及面源污染日趨嚴重等因素共同作用,巢湖水體呈現中度至重度富營養化狀態。合肥市經濟跨越式發展背負著比其他城市更重的環保壓力。安徽省委常委、合肥市委書記孫金龍多次強調:“良好的生態環境是城市可持續發展能力的重要體現,也是一座現代化濱湖大城市的重要特徵。我們一定要像抓醫保社保那樣抓環保。”
  為確保城市總體發展在環境與資源的可持續性框架下,合肥市嚴把環保“第一關”,對城市發展總體規劃、工業園區發展規劃做環境影響評價,在産業定位、排放總量、污染處理率等大方向上設定規范,避免盲目招商引資,力促産業升級。截至目前,全市10家以上工業園區全部完成規劃環評。
  根據規劃環評,合肥市對影響城市整體環境的老企業或大力補貼技改、治污,或一舉關停、搬遷。馬鋼(合肥)公司過去日排廢水量達10萬噸,佔合肥市污水排放量半壁江山。在合肥市財政補貼下,這家企業先後投入1.1億元開工污水治理及回用設施。如今,站在這家企業的排污口處,過去的“滾滾黃龍”早已不見,一道閘門攔住了污水,延伸向南淝河的排污溝渠一片幹涸。馬鋼公司動力廠過險峰廠長介紹,現在企業一年最多開閘補換5萬至6萬噸水。受益于污水回用,他們生産一噸鋼材耗新水量由2006年的48噸降至3.8噸,達到國內最先進水準。
  對其他幾家大型老企業,合肥市也拿出“六親不認”的勇氣。如安徽氯鹼化工集團公司通過技術改造實現COD減排40%以上;而合肥煤氣制氣廠、江淮化肥廠等污染大戶則先後被關停或搬遷。目前,合肥重點企業廢水排放達標率達到95%以上。2008年,全市工業廢水排放量為2093萬噸,比2005年下降70%。
  與此同時,合肥對所有新進工業項目實行環保“一票否決制”。近年來,合肥市因為環保因素先後拒絕了投資10億元的動植物蛋白質合成纖維項目、大型骨質明膠項目、年産300噸的惡草酮除草劑項目等十幾個巨額投資項目。如今,合肥市已形成以現代制造業、高新技術和現代服務業為重點的産業發展格局,避免了經濟跨越式發展過程中産生的結構性污染。2008年,高新技術産業産值佔工業附加值的比例超過一半。

  截污、納污、凈污 合肥市兩年內將實現污水“零排放”

  “金融危機背景下,一些項目財政資金要縮減,但對治污、治水項目,資金安排不能減少,只能增加。”——在調度2009年度財政資金安排計劃時,市委、市政府要求把水環境綜合治理納入“大建設”范疇,對工程資金和進度按月實施調度,給予足夠的資金保障。統計顯示,從“十一五”開始,合肥每年環保資金投入都達30億元,其中,2008年水環境治理的投資就達13.28億元,較2006年增長1.3倍。今年在環保方面的資金安排為38億元,投資額接近以往5年的總投資量,合肥市提出“力爭2010年基本不讓一滴污水流入巢湖。”
  主要河流實施截污。從2007年下半年起,合肥市決定對南淝河等巢湖支流的河道兩側全部埋設截污管,將原直排河道的污水全部收集、截流,送至污水處理廠處理。這項工程計劃建設截污管201公里,目前已完成一半,2009年底將全部完成。
  用新思路加快污水管道鋪設。有鑒于國內一些城市因為管網不配套,污水處理設施無法滿負荷運轉的狀況,合肥市污水處理設施建設堅持“廠網並舉、管網優先”的原則,適度超前建設污水管網。同時打破過去污水管網必須隨道路同步建設的慣例,只要道路規劃紅線確定,條件具備,即先行組織開展污水管網建設,確保廠網配套,以全面收集城市污水。2006年至2008年底的3年間,合肥新增污水管道724公里,接近前16年污水管網鋪設量的總和。到今年年底,合肥污水管網總長將達1500多公里,城市污水管網覆蓋率達98%以上,基本實現城市污水“全收集”。
  “集中加分散、大中小相結合”的原則,加快建設污水處理廠。一方面,按流域整合擬建污水處理廠,發揮大型污水處理廠規模效益。另一方面在新開發區域以及管網暫時覆蓋不到的區域,因地制宜建設小型污水處理廠。2008年,合肥市污水處理廠共處理污水2.16億噸,運作負荷率在全國36個大城市中連續兩個季度排名第一。預計到2010年,合肥污水處理總能力達99.7萬噸/日,基本實現污水排放的“全處理”。

  優化人居環境 合肥打造生態濱湖之城

  3月中旬,記者在合肥市政務新區西南部生態補水涵管工程現場發現,工人們正在緊張施工。根據計劃,合肥市西南部生態補水一期主體工程建設預計本月底完成,5月份開始試運作。
  負責此項工程的技術人員郭立志説,該工程總補水線路長約90公里。工程完成後,來自六安淠史杭水庫的優質水將流入合肥,對匡河、天鵝湖、翡翠湖、南艷湖等市區西南部的水係進行補水,該工程讓政務區、經濟開發區、濱湖區主要水係都能“活”起來。
  除了合肥西南部的生態補水,合肥市環城水係溝通工程項目今年也將繼續進行,合肥將打通環城水係,讓南淝河幹流、琥珀潭、杏花公園、逍遙津公園等十處城區水域通暢起來,形成城區又一個集親水、景觀及休閒功能于一體的河流生態體係。
  為改善環巢湖六七條支流的水環境,合肥市首次執行“河長制”,市環保局六位負責人分別“承包”六條河流的污染調查。該局還為每條河流設立一個QQ群,環保局長要登錄QQ群與市民交流。
  啟用于1985年的清溪路垃圾填埋場佔地面積175畝,1999年12月停止使用後,其間共吸納城市生活垃圾220萬噸,囿于當時的經濟和技術條件,填埋場沒有對垃圾滲濾液進行收集處理,致使填埋場每天有超過40噸的高含量COD垃圾滲濾液直接排入南淝河,為南淝河上游的主要污染源之一,既破壞了區域周邊的生態環境,也嚴重惡化了合肥西北城區人居環境。
  2008年合肥市投資7814萬元對這個垃圾填埋場進行改造。多年來,這個污水橫流、蚊蠅肆虐、惡臭難聞、行人掩鼻而過的垃圾填埋場,如今已成市民休閒遠足的好去處。漫步其間,但見綠草如茵,南淝河蜿蜒東去。這項工程也被住房與城鄉建設部評為2008年度“中國人居環境范例獎”。
  “建設親水城市,打造中國第五大淡水湖邊新合肥”是合肥市委、市政府向市民的許諾。“只有走近巢湖才能治理巢湖,它天天跟你相伴,你天天看到這個污水,你才會重視它,才會真正去治理它。”孫金龍曾多次這樣強調。
  記者在巢湖岸邊採訪時,濱湖新區史崗村村民史義水正帶著兩個小孫女在巢湖邊散步。他告訴記者:“我在這裏住了幾十年了,現在這裏的水比以前好多了,我經常帶孩子來這裏玩,每到周末,不少人開車來休閒。”
  “走近巢湖”讓合肥“治水”取得了實質性的進展。近20年的巢湖監測數據分析顯示:從2006年起,巢湖西半湖主要污染元素各項指標呈現逐年下降趨勢。2008年,巢湖西半湖氨氮較2006年下降33.4%,總氮下降11.3%,總磷下降29.4%,化學需氧量下降16.2%,巢湖水質正呈現好轉趨勢。

  相關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