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罕見旱災敲響警鐘 用水模式亟待反思
河南農區水資源調查
    2009-04-08    本報記者:張興軍    來源:經濟參考報

  新疆塔裏木墾區百萬畝棉花開始播種。新華社發(王志清 攝)

  眼下是春暖花開時節,隨著小麥拔節、苗情向好,“新中國成立以來同期最嚴重的幹旱”正逐漸淡出人們的視野。但記者近期在河南一些農區採訪發現,不少地方正掀起災後打井熱潮,打井正從此前的應急抗旱手段變成一項長期的農田水利建設項目。
  有關專家對此表示,此次旱情一方面暴露了農業基礎設施的薄弱和不足,另一方面也對農區不科學的用水模式敲響了警鐘。對于久已缺水的北方糧區,未來如何保障農業的可持續發展,值得反思。

  打井熱將加重地下水超採

  長葛市老城鎮是大旱期間溫家寶總理曾經視察過的地方。日前記者在當地看到,一望無邊的麥田滿眼綠意,生機盎然。而在豫東的蘭考等受旱嚴重地區,麥苗也已從此前的枯黃變成青色。
  隨著苗情逐漸轉好,日前河南省明確提出“抗旱奪豐收,保證夏糧600億斤”目標。為此,該省計劃拿出12.5億元,對1050萬畝麥田進行水利設施改造,建設一批投資省、工期短、見效快的灌溉工程,其中將新打機井66347眼、維修機井54818眼,新增灌溉面積650萬畝,佔改造農田的一半以上。
  中國地質學會環境地質專業委員會委員許志榮指出,如果説在抗旱進行時打井是應急的話,目前的種種跡象顯示,打井正從此前的應急抗旱手段變成一項長期的農田水利建設項目。
  記者此前在河南各地採訪抗旱時發現,三五個人圍著一眼機井,用一臺水泵、上百米的“小白龍”水管澆地成為最常見的場景。在很多農村,“打井”或“維修機井”這樣的墻上廣告隨處可見。
  隨著打井的進行,一些問題也變得越來越突出。素有“豫北糧倉”之稱的滑縣是河南省第一産糧大縣,該縣農業局工作人員龍志偉介紹,今年全縣172萬畝小麥均不同程度受旱,在抗旱澆麥過程中,群眾普遍認為由于開採過量,地下水位下降明顯,機井出水量越來越少,不但增加澆地成本,而且延誤澆地進度。
  河南省一些水利專家指出,近年來,全省糧食産量連續豐産,有一部分可以説是靠過度開採地下水換來的。據了解,目前河南省有機井120萬眼,全省7500萬畝有效灌溉面積中,“井灌”面積高達5000萬畝。
  許志榮告訴記者,河南淺層地下水資源量為196億立方米,根據測算,每年可採最大額度在100億立方米,而實際年開採量在110億至120億立方米之間,佔全國地下水開採量的1/8。

  地表水有余利用不足

  片面發展“井灌”帶來地下水透支,有些嚴重的地區已經形成地下漏鬥。據了解,目前河南淺層地下水漏鬥面積為1.17萬平方公里,佔全省平原區面積的17.3%,主要集中在豫東和豫北平原。其中橫跨豫北近10個縣的“濮清南漏鬥”面積達7731平方公里,20多年來已超採地下水36.5億立方米,地下水水位平均下降10米。
  “漏鬥區比較嚴重的地方也是河南省的糧食生産核心區,這提醒我們,如果再不重視,將來就很被動。”許志榮説,“但和地下水的過量開採相比,河南省的地表水資源並未得到充分利用。”
  黃河在河南境內總長700多公里,其中僅30萬畝以上灌區就達17處,設計灌溉面積1977萬畝,但有效灌溉面積約為67%,一些中型灌區更是名存實亡。
  蘭考縣曲興鎮就在黃河附近。當地農民趙培育告訴記者,由于黃河水水溫較高,富含微生物,引黃灌溉畝産可增加一成,但由于沒有配套引水渠道,只好抽取地下水,沒有機井的只能“看天等雨,望河興嘆”。
  河南防辦提供的材料顯示,按照1998年頒布的黃河水量調度方案,正常年份河南的引黃水量為55.4億立方米,但2003至2007年度,全省年均實際引水量為24.18億立方米,其中農業用水僅為22.6億立方米。
  黃河水利委員會河南河務局水調處調研員李亞芬介紹:“河南的指標用不完,並不是説不缺水,主要原因有二:一是灌區工程超期服役,年久失修,導致渠道輸水能力差,渠水利用係數低;二是投入不足,工程配套跟不上,遠未達到設計效益。”
  河南省水利廳農水技術專家鄭立軍指出,國家從1998年就啟動灌區節水改造項目,但由于投入少,水利建設長期“吃老本”。根據河南省大型灌區節水改造規劃,需投資107億元,但目前實際每年投資僅1億多元,只能是杯水車薪。

  農業用水模式亟待調整

  針對近期河南省農田水利建設規劃和12.5億元的投資方向,許多水利專家表示,對于應急抗旱而言,打井雖然見效快,但實際上是不得已而為之。長遠來看,河南要建設糧食生産核心區,其長期掠奪地下水的農業用水模式亟待調整。資料顯示,河南多年平均降水量為771.1毫米,明顯多于同屬北方的山西、陜西、河北等省,而且河北、山東兩省大量的地下水是不可用的鹹水或微鹹水,河南卻不多,因此如果方法得當,河南缺水局面將有很大改觀。
  事實也證明,在一些配套設施得到完善的灌區,其産生的經濟和生態效益非常明顯。河南防辦提供的數據顯示,截至2008年底,河南省大型灌區續建配套節水改造項目總投資21.883億元,已完工程新增灌溉面積200萬畝,恢復改善灌溉面積559萬畝,年增節水能力約6.25億立方米,新增糧食生産能力約6.04億公斤。
  “大旱之後需要反思。某種程度上説,我們不是缺水,而是缺少對于水資源的科學利用和合理調度。”許志榮説,“降水、地表水和地下水是一個有機的整體,國內外經驗表明,地表水和地下水聯合開發,相互調劑,同時利用洪水對地下水進行人工調蓄,是解決地下水過量開採的有效途徑。”
  李亞芬也指出,從可持續發展的角度看,今後河南應有意識地減少打井數量,投資重點要放在灌區配套尤其是引黃配套上面,以增大引黃灌溉面積,同時引黃河水為地下水補源,從而形成水資源綜合利用格局。
  按照有關規劃,河南省在完成現有26處大中型引黃灌區配套工程後,可新增有效灌溉面積550萬畝,新增引水能力16.5億立方米,最終可使河南省引用黃河幹流水資源能力達到46.5億立方米;河南省水利廳也測算,如果將全省38個大型灌區改造一遍,可新增有效灌溉面積1409萬畝,新增糧食生産能力68.46億公斤,節水50億立方米,效益非常可觀。

  相關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