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非洲大陸上的各個行業,中國人的身影正日益活躍,中資企業總數已超過800家。非洲得天獨厚的自然資源和不容忽視的發展潛力,仍在吸引着更多的中國公司“走進非洲”。
然而,如同一個人初到陌生的環境,難免會出現水土不服的症狀,中國企業走進非洲,面臨的考驗同樣嚴峻。
勞資糾紛是最棘手的問題
 |
|
在喀麥隆經濟首都杜阿拉的中國商城,當地小販在售賣中國商品。本報記者 楊磊
攝 |
在記者所到的非洲國家,無論是總統、部長還是企業界人士,無不熱忱歡迎中國企業帶着資金、技術和設備前來投資,不少國家還頒佈了吸引外國投資的優惠政策。但是,由於各國情況不同,投資環境千差萬別,加上中非企業在經營模式、文化背景等方面存在巨大差異,中資企業或多或少都遭遇過“成長的煩惱”,勞資糾紛就是其中最棘手的問題之一。
對此,一拖科特迪瓦農機裝配公司總經理秦亞飛感受特別深。他説:“國內基本上不存在勞資糾紛問題,所以,剛到非洲時,看到當地員工動輒罷工,感到很不習慣。後來才知道,其實沒這麼簡單。”
這家公司在1998年開業當年,就毫無思想準備地陷入了一場曠日持久的勞資糾紛。引發這場糾紛的“導火索”是公司對部分當地員工不滿意,準備辭退他們。這些員工不服,把公司告上法庭,索賠9000萬西非法郎(折合30多萬美元)。由於公司不熟悉當地法律,這場官司一直拖到2005年才了結,公司最終賠償800萬西非法郎。
公司痛定思痛,得出教訓:企業一定要了解當地法律,一切依法行事。如果員工違反規章制度、給企業造成損失等,必須保留證據,將來一旦要打官司,這些都可以作為有效證據。
科特迪瓦的勞工法對資方比較苛刻,勞動保障組織也傾向於為工人説話。工人通常每兩年至三年就要求提高工資,增加福利,資方如不答覆就罷工。
秦亞飛説,勞資糾紛最容易在公司辭退員工和員工要求加薪時發生。“只要依法管理,按章辦事,加強溝通,矛盾並非解決不了。”
可考慮先貿易後設廠的方式逐步推進
一個企業要開闢海外疆域,動輒涉及上百萬元、甚至上千萬元的投資,豈可小視?而決定這一步對錯與否,很大程度上要看前期市場調研工作是否紮實可靠。
據中國駐加納大使館經商處介紹,國內一家企業1998年來到盛産黃金的加納,與當地一家企業共同投資1000多萬美元開採金礦。但是,由於企業準備不足,缺乏流動資金,金礦試生産僅半年多就被迫停産。
秦亞飛説,為避免出現投資決策失誤,生産型企業可以考慮採取先貿易後設廠的方式來逐步推進。他認為,貿易不僅可以幫助企業更好地熟悉當地投資環境,而且還可以為企業在當地生産打下一定的市場基礎,讓企業有一個較高的起點。
科特迪瓦是全球聞名的可可、咖啡生産國,農用機械産品的市場需求量大。但一拖集團並沒有貿然進入,而是於1998年在科特迪瓦建立工廠之前,首先於1992年設立了辦事處,從銷售農用機械開始,逐漸摸清楚什麼樣的設備適合當地市場。1996年至1997年,公司又根據當地情況改進産品設計,例如根據當地咖啡豆的大小改良咖啡機,後來又開發了大型碾米機、低溫乾燥機、植物油煉榨機等,滿足了當地農民的需要。
規模宜從小到大循序漸進
加納缺醫少藥,唯一的一個藥廠設備陳舊,産品單一。長期以來,該國輸液系列産品市場一直被印度藥商所控制。1998年,經人介紹,黑龍江民營企業家孟繁明前來考察市場,發現了加納醫藥産業這個潛在的投資機會。於是,他決定首期投資100多萬美元,在當地興建第一家軟包裝輸液生産廠——三寶(加納)制藥有限公司。
創業初期並不順利,企業投産後的頭兩年一直虧損,2004年,企業終於開始盈利。今年,“三寶”又拿到了加納衞生系統90%的輸液産品訂單。科特迪瓦等周邊國家藥商也紛紛慕名上門訂貨。加納國家食品藥品管理局則希望他擴大生産規模,把年産量提高到800萬袋,以全面取代進口輸液産品。
不過,孟繁明始終保持着清醒的頭腦。他認為,當地市場潛力有限,不可盲目擴大生産。他計劃從明年起,一邊開拓周邊國家市場,一邊逐步增加投資,循序漸進,穩紮穩打。
決定投資後應立即考慮聘用律師
加納黃金有線電視台總經理周旭認為,中國企業到非洲投資,最重要的是要利用好當地的投資政策,遵守當地的法律法規,因此,“找個好律師是最重要的”。
他説,企業在做出投資決定後,應當立即考慮聘用合適的律師,通過律師了解該國對外國投資者的政策規定。在開設公司時,也一定要讓律師為公司進行正式註冊,否則,很可能給將來的經營埋下隱患。
在聘用員工時,也應當讓律師根據當地的勞工法等制定聘用合同。例如在加納,每個應聘者都要提供求職信、個人簡歷、擔保信等文件,法律規定在三個月的試用期內雙方可自主選擇,超過試用期後,僱主就不能隨意開除員工。遇到員工不遵守公司規定,可以向其發出兩三次警告信,這些都要存檔,留作將來提交法庭的證據。
由中國公民註冊組建的加納黃金有線電視台自1997年起在首都阿克拉提供有線電視網絡服務,目前已獲得了長足的發展。
與非洲結成“命運共同體”
中國企業在非洲創業,不可能脫離開自己生活的這片土壤而孤立發展,“互利共贏”的合作,不僅體現在中國和非洲整體關係上,也應在中非企業關係上得到體現。
中國地質礦業總公司(中地礦)與科特迪瓦國家礦業發展公司合作數年,總經理助理王維東説,現在非洲國家希望在資源和能源開發領域與中國開展合作,得到他們所缺乏的技術和資金,但如果我們的企業盲目認為非洲人不如自己,態度居高臨下,在合作時以攫取最高利益為目的,很容易讓非洲合作夥伴産生反感,久而久之就會對中國的整體形象造成破壞。
本地化是許多中資企業成功的法寶。從事通信設備研發、生産、營銷和服務的華為公司從2002年開始進入喀麥隆,立足於本地化,他們先後聘用了10多名當地技術人員。中興通訊股份有限公司針對非洲在電信方面的旺盛需求,通過合資建廠、承攬工程等多種方式,在非洲50多個國家建立了現代通訊網絡,員工隊伍已發展到1100多人,其中65%是當地人。
中國駐科特迪瓦大使馬志學認為,跟非洲合作,要講究共同管理,跟對方形成命運共同體。雙方都有利,合作就有了生命力。
| 背景鏈結 |
|
中非貿易:
1971年,中非雙方的貿易額是2.6億美元,2005年則達到了397億美元,是以前的150倍。今年的中非貿易額有望突破500億美元。紡織服裝、輕工、傢具等傳統商品對非出口正在增長,摩托車、手機、彩電、DVD等機電産品所佔比重不斷提高,中國製造的汽車、飛機甚至衛星也已進入非洲。非洲商品也開始進入中國市場。如埃及的大理石、摩洛哥的磷肥、贊比亞的銅製品、馬裏的棉花、科特迪瓦、加納的可可、烏干達的咖啡、坦桑尼亞的腰果、津巴布韋的煙草、突尼斯的橄欖油、南非和博茨瓦納的鑽石等,贏得了越來越多的中國消費者。
中非工程承包:
近五年來,中國企業在非洲承包建設公路6000多公里,新建和修復鐵路3400多公里,建設電站七座,總裝機容量超過350萬千瓦,並承擔了尼日利亞的鐵路大修改造、剛果(布)的英布魯水電站、利比亞的天然氣管線、安哥拉的電信網絡建設,以及剛開工不久的阿爾及利亞東西高速公路等工程項目。
中非援助:
中國一直致力於向非洲國家提供力所能及的幫助。迄今已在49個非洲國家建成了781個成套項目,其中有43所醫院,20所學校,30個體育場館,23個農場,18座電站和3000公里道路。其中,坦讚鐵路、毛裏塔尼亞友誼港、埃塞俄比亞環城公路、馬裏體育場等項目已成為中非友誼的標誌。近年來,中國政府減免了非洲重債窮國和最不發達國家109億元的對華債務;向馬達加斯加等遭受颶風、海嘯、地震災害的國家提供了37筆緊急救災援助;派出了15000人次的醫療隊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