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中國經濟成功實現保八之後,如何實現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中國證監會研究中心主任祁斌在22日舉行的“2010第一財經上海新年論壇”上&&,中國經濟一個重大的結構性矛盾,就是一方面投資者有大量的錢、流動性過剩,一方面嚴重缺乏投資工具,很多企業需要大量融資和金融服務,這兩者之間有一個嚴重的不匹配。而要解決這個問題,就需要一個強大的金融市場,尤其是資本市場。
借資本市場實現産業整合
中國經濟的挑戰,就是GDP中投資佔主導地位,一些産業産能過剩比較嚴重,甚至有所惡化。更加重要的是,大部分的行業在全球的行業分佈中,處於中下游的水平。 因此,祁斌稱,中國經濟的可持續發展無非是兩件事情,一是存量的優化和調整,對已有行業進一步的優化,有些行業要加強行業集中度,在這方面可以參考發展中國家在類似發展中的所作所為。 “通過資本市場對一些産業進行整合和並購,是優化中國經濟存量的一個重要途徑。”祁斌介紹説,美國在重工業化時期發生了大量的並購,在19世紀最後的10年,美國發生並購的案例每年是368起,正是這些通過資本市場大量的並購,産生了美國鋼鐵、美國電器、美國石油等等這些大規模的跨國企業,加速了美國重工業化的進程。在1901年,美國一個鋼鐵公司的鋼鐵産量,甚至超過了英國鋼鐵産量的總和。
提升金融市場效率
此外,祁斌&&,另一個實現中國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途徑是推動新産業的興起。祁斌&&,在金融危機之後,很多傳統的産業,比如説傳統的鋼鐵、化工産業加速退出歷史舞&的步伐。因此,在未來新産業的發展中,發展中國家將會處於一個更加公平的位置。 但是,由於高科技産業具有不確定性,人類對即將興起的高科技産業很難把握,因此,在探討未來30年人類産生什麼樣的高科技時,祁斌&&,要非常小心和謹慎,一定要慎用行政力量。“很多高科技産業的興起,或者一個經濟國家轉型是否成功,是它金融市場的效率。哪個國家金融市場比較有效,哪個國家金融市場真正實現資源配置,就能率先發展和引領這些産業的發展。” 祁斌&&,中國的金融市場從一開始就是政府與市場共同推動的結果,因此從長遠看,政府有形的手怎麼慢慢拿開是一個藝術。從相當長的時間看,中國的市場化改革仍然是主旋律,仍然是我們的主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