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當前,我國經濟結構調整取得了一定進展,但部分行業産能過剩、重復建設問題仍然突出,除傳統産業如鋼鐵、煤化工等仍然有問題以外,新興行業如風電、多晶硅等還存在重復建設傾向。針對目前産能過剩和重復建設存在的問題和舉措,本報專訪了國家發改委産業協調司司長陳斌。
傳統過剩産業仍盲目擴張
問:我國經濟正處於企穩回升的關鍵時期,國家為什麼採取措施抑制部分行業産能過剩和重復建設?
陳斌:為應對國際金融危機的衝擊和影響,黨中央、國務院審時度勢,及時採取了擴大內需、促進經濟增長的一攬子措施。目前政策效應已初步顯現,工業增速穩中趨升,企業生産經營困難情況有所緩解,産業發展總體向好。 但從當前産業發展狀況看,結構調整雖取得一定進展,但總體進展不快,各地區、各行業也不平衡。在不少領域産能過剩、重復建設問題仍很突出,有的甚至還在加劇。特別需要關注的是,不僅鋼鐵、水泥、平板玻璃、電石、甲醇等傳統過剩産業仍在盲目擴張,風電設備、太陽能光伏發電用的多晶硅等部分新興行業也出現了重復建設傾向,一些地區違法、違規審批,未批先建、邊批邊建現象又有所抬頭。 因此,對鋼鐵等産能已嚴重過剩的行業要堅決抑制産能的過剩,對風電設備等新興産業的發展要加強引導,避免低水平重復建設。盡快抑制産能過剩,把有限的要素資源引導和集中配置到調整存量、優化增量,培育新的增長點上,不僅對實現産業的良性發展,而且對轉變發展方式,實現未來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
建立聯合信息發布制度
問:就目前的情況看,應當如何解決這些老問題?
陳斌:在經濟企穩回升的關鍵時期,推動結構調整工作至關重要。這一點已形成共識。抑制産能過剩和重復建設所涉及的行業具有很強的市場性和全球資源配置特點,所以我們在制定政策時既要堅持充分發揮市場機制的原則,又要採取必要的調控措施;既要提出嚴格控制過剩産能的對策措施,又要提出引導産業健康發展的政策導向。為此,需要按照控制增量和優化存量相結合、分類指導和有保有壓相結合、培育新興産業和提升傳統産業相結合、市場引導和宏觀調控相結合的四項原則,以及嚴格市場准入、強化環境監管、依法依規供地用地等措施。
目前,還有兩項值得關注的對策措施,一是建立信息發布制度,由國家發改委會同有關部門建立部門聯合信息發布制度,加強行業産能及産能利用率的統一監測,適時向社會發布産業政策導向、産業規模、社會需求、生産銷售庫存、淘汰落後、企業重組、污染排放等信息,引導地方和企業理性投資。二是實行問責制,這是對各級政府有關部門和金融機構在投資項目管理上的約束。
問:在抑制産能過剩和重復建設上,如何區別傳統産能過剩行業和新興産業?
陳斌:將風電設備列為産能過剩和重復建設行業,與鋼鐵、水泥、平板玻璃等傳統産能過剩行業不完全一樣,主要是要加強引導和調控,促進産業結構調整,提高自主創新能力,抓住我國大力發展風電等可再生能源的歷史機遇,把風電裝備製造業培育成具有自主創新能力和國際競爭力的新興産業。
嚴格多晶硅産業市場准入
問:當前國內多晶硅還有缺口,為什麼還要將其列為産能過剩的行業?如何引導其健康發展?
陳斌:近年來太陽能發電産業出現了快速發展勢頭,拉動了生産太陽能電池的多晶硅原料需求的增長,從而刺激了包括我國在內的全世界多晶硅産業的發展。由於受技術、裝備和管理等因素限制,目前國産多晶硅還不能完全滿足市場需要,還需從國外進口一定數量的多晶硅,但這一現象只是暫時的。從最近情況看,國內多晶硅産業在發展過程中出現了盲目投資、産能擴張過快的問題。
因此,為了引導多晶硅産業健康發展,避免産業過度競爭,實現節能減排,國家將多晶硅也列為産能過剩的行業。要嚴格産業市場准入、強化環境監管、嚴格項目審批管理、實行問責制等,通過採用經濟、行政等手段,堅決抑制多晶硅産能過剩和重復建設的勢頭。
問:怎樣抑制煤化工行業盲目發展?
陳斌:目前傳統煤化工已進入成熟期,主要産品産能均已過剩;現代煤化工剛剛起步,尚處於示範階段。
對於目前産能已過剩,而地方仍盲目發展的傳統煤化工産品,應堅決遏制其盲目發展勢頭,在控制總量基礎上,加大結構調整力度,降低生産成本、提高産品競爭力。具體措施包括嚴格項目審批管理、強化准入管理、加快淘汰落後産能。 現代煤化工主要是石油替代産品。我國石油資源緊缺,煤炭資源相對豐富,利用豐富的煤炭資源,發展煤基石油替代産品,對於增強石油安全保障能力十分必要。但現代煤化工項目投資高,技術複雜,對環境容量、煤炭和水資源佔用大,産品競爭力受能源比價影響較大,存在一定經濟風險,因此應慎重決策、穩步發展。目前國家核準的煤制油示範工程正處於試生産階段,煤制烯烴、二甲醚、甲烷氣等示範工程尚處於建設或前期工作階段,當前主要任務是做好上述項目的示範工作,在示範項目取得成功之前,不宜大規模建設現代煤化工裝置。 為制止現代煤化工盲目發展,今後3年原則上不再安排新的煤化工試點項目。示範項目取得成功後,我們將統籌煤炭資源供給、生態環境保護、産品市場需求,穩步推進現代煤化工行業的發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