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經濟學家提煉了3個詞語來形容目前的經濟狀態:危機後時代、經濟復蘇時代、後危機時代。12月7日,中國社會科學院副院長李揚&&:“我更願意用‘後危機時代’來描述當前經濟形勢。” 李揚的選擇基於他對全球經濟、金融體系的多年研究,以及他對金融危機的獨特理解。在他看來,危機最困難時期已經過去了,但最終要度過這次危機還須時日。李揚説:“各國政府採取的救助措施非常有利,但也使得危機凈化經濟體制的作用沒有真正發揮,固有問題依然存在。” 在這些固有的問題中,全球經濟失衡被排在了第一位。隨着經濟一體化趨勢日益顯現,世界各國都處於經濟失衡的狀態中:一些國家長期貿易順差,一些國家長期貿易逆差;一些國家長時間高儲蓄、低消費,一些國家長時間低儲蓄、高消費;一些國家外匯儲備激增,一些國家“債&高築”。 “這樣的狀況在本輪金融危機中並沒有解決。因此,隨着時間的推移,這些問題隨時都可能捲土重來。”李揚進一步指出,“不合理的國際貨幣制度也沒有被處置,同樣會導致新一輪危機的發生。” 此外,金融業對實體經濟日漸疏遠化,經濟發展的基礎問題被忽視,金融監管嚴重缺失,資産價值被扭曲都讓世界經濟處於“崩潰”的邊緣。不過,真正讓李揚擔心的是:各國政府為經濟救助措施支付的成本代價正在顯現。 “各國央行都在發放巨量貨幣、投放大量信貸,造成潛在的通貨膨脹,並表現為資産價格的上漲。”與此同時,李揚指出,在危機中,各國政府的財政都出現了天量赤字,“如果不用通貨膨脹來抵消赤字,那麼就意味着‘加稅’”。 從目前的環境分析,各國經濟復蘇需要進一步刺激消費,無論是“通貨膨脹”還是“加稅”都是政府不願發生的情況,“各國央行財政政策調整的空間已經非常狹窄”。李揚&&,再加上全球經濟秩序需要進一步拓寬,“老問題沒有解決,新問題接踵而來,要真正度過全球經濟危機還有待時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