蓋特納變臉:從發難匯率到推銷國債
    2009-06-02    胡婧薇    來源:21世紀經濟報道

  從訪華前的媒體吹風會,到6月1日北京大學第一場演講,美國新任財政部長蒂莫西弗朗茲蓋特納首次訪華一直被認為“目的不純”:儘管他臨行前高調&&,美國將承諾在中期內削減預算赤字,並承諾強勢美元,但市場卻質疑其實際目的在於推銷美國國債。
  在北京大學所做的《美中兩國為復蘇和增長的合作》演講中,蓋特納闡述美中兩國應在各自的道路上發揮力量,共同合作,走出經濟危機的泥潭。他認為,美國需要控制財政赤字,而中國需要強化社會保障網絡,提高民眾消費信心,刺激內需。
  1961年出生的蓋特納顯示出與前任素有中國通之稱的亨利保爾森截然不同的風格,年輕的蓋特納更加棱角分明,自1月26日其宣誓就職至今,美國財長任上的133天中,蓋特納發生了巨大的轉變。

  “中國操縱匯率”

  2009年1月22日,正在候任的蓋特納在參議院金融委員會為其舉行的提名聽證會上&&,美國總統奧巴馬相信中國正“操縱”人民幣匯率,並“積極通過所有能動用的外交途徑,尋求讓中國在匯率方面做出改變”。
  蓋特納曾任紐約聯邦儲備銀行行長,被奧巴馬提名為新任財政部長時47歲。就在蓋特納言論發表後不久,外匯市場就出現了美國國債被大量拋售的局面。英國《泰晤士報》1月23日評論説,奧巴馬政府候任財長蓋特納指責中國操縱匯率的舉動將被證明是“危險的策略”,並可能使兩國關係受損。
  中國社會科學院金融研究所研究員曹紅輝就此&&,這可以視為奧巴馬政府在中美經貿關係問題上的首次公開表態。幾乎可以肯定的是,今後美中在匯率、貿易等方面的摩擦和爭端將會增加。
  曾與蓋特納在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共事過的摩根士丹利中國經濟學家王慶對記者&&,蓋特納關於中國操縱匯率的言論很可能出於政治目的,是“為了提名聽證會順利進行”。

  “小心行事”

  隨着2009年2月的到來,奧巴馬政府在對人民幣匯率問題上的立場開始悄悄做出調整。
  在2月10日彭博社的一次電視採訪中,蓋特納説,政府尚未對中國是否“操縱匯率”做出最終判斷,並稱在此事上當局會“小心行事”。
  而3月以後,蓋特納在媒體上針對來自中國的言論採取了小心謹慎的應答。
  3月23日,中國央行行長周小川發表了一篇題為《關於改革國際貨幣體系的思考》的文章,建議將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特別提款權作為超主權儲備貨幣,改革以美元為主導的國際貨幣體系。這距離4月2日G20金融峰會還剩下不到一週的時間內,周小川連續3篇有關貨幣改革的文章,成了全球金融界最為熱議的話題。
  對於周小川的建議,蓋特納在3月25日晚&&對擴大特別提款權用途問題持開放態度。但此番言論引發美元大跌,蓋特納隨後又強調美元仍是世界主要貨幣,這才拉回美元走勢。
  “蓋特納對這超主權儲備貨幣的問題看得很清楚,他知道對來自中國的意見要認真考慮。”王慶&&。
  而正是這期間,美國開始向市場大量回購長期國債。總量3000億美元的長期國債回購計劃被認為杯水車薪,市場認為美國政府將不得不擴大數量寬鬆貨幣政策,並隨即擔憂赤字加劇,美政府不得不以開動印鈔機來解決可能接近1.84萬億美元的赤字。
  儘管美國財政部的國際資本流動報告顯示,中國仍是凈買入美國國債。但對美國對其國債的擔憂卻沒有停止。奧巴馬還&&,中國不可能永遠購買美國國債。
  “如果中國停止購買美國國債,美國的財政刺激政策將無以為繼。”興業銀行(29.56,0.19,0.65%)資金營運中心首席經濟學家魯政委&&,而目前中國購買的國債久期偏短,並不符合美國發債的結構。

  讓中國購買美債

  4月15日美國財政部向國會提交了後半年度的國際經濟和外匯政策報告。報告中並沒有將中國列入為取得競爭優勢人為操縱行情的“匯率操縱國”。相反,蓋特納還讚揚中國“採取措施提高了匯率靈活性”。
  蓋特納同時&&,中國正在為增強其貨幣穩定性做出努力,包括允許人民幣升值以及宣布大規模經濟刺激計劃。
  “這裡的態度轉變非常明顯。”魯政委認為,外匯報告對美國來説只是一個談判籌碼,美財政部每年都公布外匯報告,儘管中國“風聲很緊”,卻從未被列入外匯操縱國家的名單中。
  魯政委認為,正如保爾森在匯率問題上的糾纏換來中國金融領域的開放,蓋特納的真實目的在於讓中國購買國債和刺激內需。
  而在G20期間,蓋特納還向中國保證了美元資産的安全。面對溫家寶總理對中國的美元資産安全性的擔憂,蓋特納在4月7日接受央視採訪時再次承諾,會採取措施確保美國經濟基本面長期基礎紮實,保持未來的強勢地位,讓人們對美國經濟充滿信心。
  “市場對於美元和美國國債的擔憂在於,在美國經濟開始復蘇後,美國是否能及時調整政策,及時收回流動性,而不産生美元大幅貶值和嚴重的通脹。所以問題的關鍵在於美國政府政策的可信度。”王慶認為,美國政府已經認識到問題的關鍵是做好溝通。

  相關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