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毅夫:中國保持高增長是對世界最大貢獻
    2008-10-27    作者:李雁爭 李丹丹    來源:上海證券報

  世界銀行高級副行長兼首席執行官林毅夫24日晚間在北京&&,雄厚的財政基礎,有助於中國採取各種貨幣以及財政手段來對宏觀經濟進行調控,中國只要維持高速增長就是對世界的貢獻。這是林毅夫自5月底赴美出任世行首席經濟學家後的首次回國。林毅夫是在題為《國際金融危機對發展中國家影響》的演講中做出以上&&的。

中國有三道防線

  林毅夫指出,金融危機將首先造成發達國家的信貸緊縮。由於金融監管沒有跟上,人們對金融機構到底有多大風險搞不清楚。當有一兩家機構破産時,大家對所有金融機構都産生了懷疑,信心大減,於是信貸緊縮,投資放慢。其次,房地産泡沫破滅後,股市猛跌。
  作為世界最大發展促進機構的首席經濟學家,林毅夫&&他最關心危機對發展中國家的影響。“金融危機不僅會導致全球經濟放緩,還會引起發展中國家的危機。”他説。
  具體而言,林毅夫認為發展中國家受發達國家經濟衰退影響出口會急劇減少,同時也將面臨投資資金緊缺的挑戰。
  發展中國家還可能産生“危機的第二輪效應”。林毅夫解釋,發展中國家前期的經濟增長與投資有關,現在受金融危機影響,未完成項目因缺錢可能變成“半拉子工程”,已完成項目可能變成過剩産能。這兩種情況都會造成銀行呆壞賬的增加。
  他認為,發展中國家應對這場危機的當務之急,是防止金融部門崩潰,政府應以果斷、迅速、全面的方式防止銀行部門垮&。同時,要通過放鬆銀根、實行擴張性財政政策,進行反周期操作,努力實現經濟的“軟着陸”。
  但是林毅夫對中國經濟形勢&&樂觀。他説,中國應對國際金融危機有三道防線。一是充足的外匯儲備,二是仍實行資本管制,三是財政收入比較高,有能力實施擴張性財政政策。
  “中國如果能夠維持經濟平穩快速增長,將是對世界最大的貢獻。”林毅夫説。

中國更應該強調比較優勢

  林毅夫在25日亞行新書發布會上接受記者提問時&&,目前國際環境發生變化,中國更應該強調比較優勢,推動社會和諧共享式發展。
  林毅夫指出,國際環境的變化更應該推動共享式發展,實現構建和諧社會的目標。中國發展研究基金會副秘書長湯敏也&&,國家目前的“保增長”就應該是保共享式增長。國家目前採取積極的財政政策,一部分要投資到基礎設施,湯敏希望另一部分會補貼到中小企業、社會福利、農村等方面,這樣才能夠實現共享式的發展。
  而林毅夫認為,推動中國的共享式發展,要求一次分配注重效率與公平。從經驗來看,如果一次分配只關注效率,沒有實現效率與公平的結合,那最終的結果是效率也很難達到,而按照比較優勢發展就可以實現效率與公平的結合。
  他同時認為,當前國際金融危機使得國際環境發生變化,國際需求變少,因此會使得國內一些勞動力過於密集的産業退出的速度更快一點。在這樣的背景下,國家沒有足夠的條件補貼沒有競爭力的産業,因此更應該強調比較優勢。
  林毅夫進一步解釋,按照比較優勢理論,中國的比較優勢就是勞動力相對密集的産業可以給窮人提供就業機會,讓他們分享到發展的成就,並且這樣發展下去可以吸收過剩的勞動力,經濟繼續發展,資本繼續積累,勞動力逐漸短缺,勞動力價值可以上升。東亞經濟的奇蹟就是依靠發展勞動力密集型産業,以及經濟增長過程中收入分配不斷地改善。

  相關稿件
世行副行長林毅夫:世界應吸取兩大深刻教訓 2008-10-08
林毅夫:奧運後中國經濟不會蕭條 2008-08-29
林毅夫:世行正考慮建立國際糧食儲備 2008-06-20
經濟學家林毅夫:奧運會後中國不會出現經濟蕭條 2008-05-14
林毅夫:奧運會後中國不會出現經濟蕭條 2008-0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