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半導體(IC)産業這個圈子裏,張汝京名氣很大。他於2000年到上海投資,成立中芯國際集成電路製造有限公司,不到8年,“中芯國際”已成為中國大陸規模最大的集成電路芯片製造企業之一。目前,“中芯國際”在上海、北京等地的累計投資總額就超過了52億美元,員工總人數超過12000人,生産的各種規格芯片銷售額已佔大陸同業總量的40%。
 |
|
張汝京與員工一起吃盒飯 | 抓住機遇實現心願
2000年4月,總部設於上海的中芯國際在開曼群島註冊。4個月後,廠房在上海破土動工。張汝京的員工識別證編號是E000001。 回憶當年在上海建第一座工廠的情況,張汝京依然記憶猶新:“在上海蓋廠,廠房土建等成本要比台灣便宜38%,土地價格是台灣的1/10。因為這裡建築材料便宜,所以我們蓋廠房時用的鋼筋都比台灣所用的大一號。台灣的一個焊工,工資是大陸的8倍。北京的電費要比台灣便宜得多。上海的水價只有台灣的40%……在大陸建廠是很合算的。” IC産業的變化,猶如天上的雲彩,行情瞬息萬變。當年年初,這一行業還是處於景氣高峰,可是到10月份卻步入了低迷。張汝京不僅沒有恐懼,反而覺得低迷時期採購設備便宜,是個加緊建設步伐的好機會,他一下子就買了先進的0.13微米製程機成套設備。幸運的是,工廠竣工後,迎來了新的景氣高峰。 2002年,張汝京收購了摩托羅拉天津半導體芯片廠,並引入了世界上先進的集成電路製造設備和主流工藝技術,將中芯國際建成世界一流水平的芯片生産廠。還與北大、清華、上海交大、復旦等大學開展合作研發,取得了重要的科技成果。2004年,迅速發展的中芯國際作為IC産業的一顆新星,在香港和美國兩地掛牌上市。 大陸IC産業的巨大市場,給中芯國際的發展提供了廣闊的空間。現在,全球前10大無廠房半導體公司中,已經有8家成為了“中芯”的客戶;大陸有100多家無自設廠房的主要半導體公司與“中芯”建立了業務關係。“中芯”的設備使用率達到92%。
困難面前決不低頭
張汝京在大陸來發展IC事業也不是一帆風順的,經歷了許多艱難曲折。他到上海投資引起台灣當局的不滿,經常有人散佈謠言中傷。用他的話來説,“平均每6個月就搞一次”。剛建廠時,有人説“中芯”地基不穩;廠建好了又説企業資金缺乏;投産前説“中芯”不可能做高科技;企業投産了又説美國政府不可能給出口許可……最大的麻煩還是來自台灣當局的阻撓。 2002年,還在中芯國際剛剛起步的時候,台灣當局的“&審會”威脅稱,張汝京在大陸的投資沒有經過審核,要對他罰款500萬元台幣。台灣當局還發出通令,要求他在6個月內撤資,否則就將連續罰款。那期間台灣當局一共罰了他1500萬元台幣。 一向溫厚待人的張汝京面對台灣當局的無理行徑感到十分不解。在律師的建議下,張汝京宣布放棄台灣戶籍,希望脫離台灣當局的騷擾。 對於此舉,張汝京感到非常無奈:“我雖然出生於大陸,但是在台灣長大,對台灣是有深厚感情的。在美國工作的時候,我就非常想念台灣,想念我生活了多年的高雄。我經常會回想起小時候在炎熱的夏天,走在馬路上可以喝到愛心人士免費供應的‘愛心茶’,覺得那時真是和諧與快樂。從1990年開始的10年時間裏,我在台灣參與了4座芯片廠的建設。2000年,我到大陸建芯片廠,這也是為我們中華民族的IC事業盡力。” “然而,台灣當局的某些人,對我在大陸發展一再打壓和迫害,對此我真是不解和遺憾。我一直認為,兩岸經濟的互補性很強。大陸的優勢是擁有台灣所不具備的大市場,每年擁有40萬理工科系畢業的大學生,擁有很好的終端應用下游廠商。台灣的主要優勢則是比大陸早發展20年,設計和管理經驗比較豐富。台灣當局限制島內半導體企業赴大陸投資,其實對台灣並不有利,因為大陸市場你不去佔領,就只能坐視其他競爭者去搶佔。這種限制實在是損人不利己。”
中興華夏 矢志不渝
芯片生産企業,稱得上是家大業大。一條流水線,動輒上億。張汝京買儀器設備出手大方,但日常管理十分節儉。他總是對身邊的人説,錢,要用在發展事業上。 在芯片生産中,環境對産品質量有很大的影響。即使小小塵埃,弄不好就會招致産品報廢。因此,在創業初期,別的能省,但是建造芯片生産所需的無塵室不能省。張汝京要求各企業管理部門分別承包無塵室的保潔工作。他自己也穿起無塵服和員工一起去打掃保潔。 在公司裏,張汝京與普通員工一樣,午餐同樣吃7元一份的盒飯。平日自己開的車是一輛1.6升手排檔、白色菲亞特的“總裁座駕”,中芯國際除了上海、天津和北京各有一輛“別克”之外,其他公務車都是“桑塔納”,有的還是家用型“西耶那”和“華普”。有一次他去北京,坐上了公司新買的“別克”,看到這車配有天窗,便開始詢問。部屬向他解釋説,這車是降價以後買的,價格比上海那輛沒天窗的還要便宜。為此,北京公司還專門向他寫了報告,&&今後在採購中絕不增添“奢侈”的配置。 張汝京笑着説:“這就是我們公司與同行預算差不多的情況下,設備比別人多,産能比別人高的原因。” 展望中芯國際的將來,張汝京信心滿懷:“中國的市場空間很大,目前的芯片産能只能滿足大約10%的需要,還有800多億美元的差額。由此可見,我們的發展潛力很大。在我們中芯的會客室裏,有一副對聯,上書‘中興華夏半導體,芯係全球高科技’這14個字,是我矢志不渝的夢想和心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