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小川&&:應對金融危機盡可能避免超調
    2007-12-06    作者:郭鳳琳    來源:中國證券報
  中國人民銀行行長周小川日前&&,在對金融危機給出處方時,要盡可能避免矯枉過正而導致的超調(over-shooting),避免給下一次危機埋下導火索。他還強調,在分析美國次按危機對中國的影響時,不能輕易否定證券化方向。
  周小川在清華大學“全球管理論壇”上演講時稱,金融體系中每隔數年會出現或大或小的困境或危機,不出問題反而不太可能是常態。
  在總結美國次按危機的經驗教訓時,周小川指出,間接融資所涉及到的系統風險比直接融資要大得多,債務關係對金融體系來説蘊含着更大的風險。“為了降低風險,提高金融穩定性,我們提出要大力發展直接融資,但一定要避免走樣。如果直接融資産品走樣,使風險繞回到銀行體系,發展直接融資的目的可能就不能充分實現。”他&&,在這個過程中,一定要注重培育能夠承擔特定風險的投資者,包括機構投資者和能夠承擔較高風險的個人投資者。  
  他認為,發展金融市場,保證經濟可持續發展,還是要堅定不移地大力發展直接融資,這是風險分散的一個非常重要的渠道。同時,在今後的發展過程中不可能回避證券化趨勢。要大力發展多種類金融産品,如股權和債權的交替性産品,甚至包括一些現在出現了問題的衍生品,因為“要認識到出問題不見得是證券化本身不好或者衍生産品品種不好,而大多是因涉及到的信息披露準則、定價機制有問題,或者是在機制設計中有道德風險因素”,周小川説。
  周小川還提出,在應對危機的過程中,要意識到事態是在不斷發生變化的,處理方式要有靈活性。從調整能力的角度看,關鍵是要提高經濟金融的微觀上的靈活性、對價格和市場供需變化的適應性,而不能在價格、供需、制度設計上注入過多的剛性。 
  他還稱,對於發展中國家來説,防範和應對危機要求提高對本國貨幣、市場和對中央銀行的信心;保持幣值穩定,實行靈活的匯率,保持本國貨幣兌換上的信心,提高經濟應對各種衝擊的適應性;定期對本國經濟進行評估,對經濟中的風險因素提早警覺,加以研究,準備預案。
  相關稿件
周小川:多方提高金融機構競爭力 2007-12-04
周小川:金融機構應提高對經濟周期的風險意識 2007-11-30
周小川:中國不需頻繁調整利率 2007-11-26
周小川:世界經濟增長放緩對中國影響不大 2007-11-22
周小川:無需過於頻繁調整利率 2007-1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