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年傾情國家大劇院 安德魯&&多辛苦也值得
    2007-09-27    李舫 雷志龍    來源:《人民日報》2007-09-27 11版

保羅安德魯在國家大劇院裏。雷志龍 攝
  2007年9月25日,國家大劇院首次試演。
  1998年4月,法國人保羅安德魯參加了中國國家大劇院的設計競賽,經過兩輪競賽三次修改,歷時1年4個月,他的“巨蛋”方案從10個國家、36個設計單位的69個方案中拔得頭籌,1999年7月,獲選為最終的建設方案。
  8年時間倏忽即逝,年屆古稀的安德魯褐色的頭髮已成花白,草圖終於變為現實。
  就在首次試演的當天,在大劇院二樓尚未營業的咖啡廳裏,安德魯接受了記者的採訪。

“一個簡單的‘蛋殼’,裏面孕育着生命。這就是我的設計靈魂:外殼、生命和開放”

  一泓碧水環繞着橢圓形的銀色幕墻,鈦金屬板和玻璃天頂的光芒交相輝映,陽光的不同色調使大劇院顯得變幻莫測,水波中的倒影給人以夢幻般的感覺……
  安德魯將國家大劇院親切地比喻成他的一個孩子,並&&“一生能做這樣一個建築設計,無論多麼辛苦都是值得的。”安德魯這樣形容他的作品——巨大的半球仿佛一顆生命的種子。“中國國家大劇院要表達的,就是內在的活力,是在外部寧靜籠罩下的內部生機。一個簡單的‘蛋殼’,裏面孕育着生命。這就是我的設計靈魂:外殼、生命和開放。”
  在安德魯的設計裏,大劇院是一個開放性的公共社區,既向觀眾開放,又可對所有的公眾開放。
  “所以我設計了觀眾和公眾的不同通道。人們從地底走到平面再走到高&,既可盡情觀賞周邊湖面景觀,又能眺望紫禁城的景色。”安德魯説:“大劇院內部設置了歌劇院、音樂廳、戲劇場、小劇場四個部分,但還有第五個部分,就是為人民大眾的文化生活而創造的活動空間。這種設計使這裡在白天也有生氣,可以吸引更多的人們來感受文化。國家大劇院是人民的劇院,這一點非常重要。”    

“我將自己的體驗和情感注入大劇院的每一個細部”

  其實,安德魯的作品在中國已經有很多,如廣州新體育館、三亞機場、上海浦東新機場等等。
  1967年,安德魯29歲,設計了圓形的巴黎戴高樂機場候機樓——他的第一件作品便讓全世界記住了他的名字。
  40年來,安德魯設計的作品榮獲了許多國際建築大獎:法國巴黎“新凱旋門”德方斯的大拱門、日本大阪海洋博物館、英法海底隧道法方終點站……
  有幾年的時間,下榻在和平飯店的安德魯每天走路到大劇院去工作,“沿途的很多細節都很吸引我。我常常覺得,自己就是一個普通的中國人,見證着中國的巨大變化,並且將自己的體驗和情感注入大劇院的每一個細部。”時間已經證明,建築和審美是沒有國界的。想象力、滲透力和關注力,使他的作品像一個美麗的貝殼張開心靈沐浴在陽光裏,迎接絡繹不絕的人流。

“中國需要世界,世界更需要中國。大劇院是中國追求國家強大的重要歷史見證” 

  8年是“一個十分漫長的過程,很多時刻,我幾乎都快要崩潰了,可回過頭來,想到的都是欣喜和甜蜜。”安德魯回憶説。
  現在,對建築探索的信心已幫助他走出面對一片質疑時的惶恐。“作為北京迎接2008年奧運會的第一個大項目,國家大劇院已為國際建築師們開闢了一條新途徑。事實上,很多建築在開始都被質疑過:100多年前,當埃菲爾鐵塔剛建成時,如同一個鋼鐵怪物,沉甸甸地壓在法國人的心上。幾十年前的蓬皮杜藝術中心剪綵時,橫七豎八、縱橫交錯的管道讓人們深感怪異。”安德魯説。
  至今,依然有人質疑大劇院與周邊環境的呼應,安德魯説:“古老的建築在古老的城市裏有獨特的價值,但同時,古老的城市也必須能夠容納新的建築。國家大劇院利用了大量的空間,水面、樹木,包括我們的紅墻都在和周圍環境進行呼應。我在設計時,努力使大劇院成為並不是炫耀獨立的建築物,而是尊重並配合周邊的環境。”他説,“我尊重中國古老文化的和諧元素,並希望這些元素成為中國現代文明的優秀組成部分。”
  “中國需要世界,世界更需要中國。大劇院是中國追求國家強大的重要歷史見證,它的建成及投入使用是城市文明層次的標誌,也是中國國家文化形象的象徵。”安德魯很慶幸自己見證了這一過程。

  相關稿件
從裝修看家居設計五年變化[圖] 2007-09-26
[設計之美]古城樓上秀時裝 2007-09-26
[設計之美]卡地亞“藍氣球腕錶” 2007-09-26
國際太陽能建築設計競賽頒獎 2007-09-25
[設計之美]甜蜜幸運草珠寶系列[圖] 2007-09-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