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學家樊綱:個人可分享特別國債部分收益
    2007-08-31    王堯    來源:中國青年報
    本報訊 新中國成立以來發行的最大一筆特別國債於8月29日開始發行。財政部當天公告説,今年第一期特別國債的發行規模6000億元。
    我國上一次發行特別國債是在1998年。當時為給工商銀行等國有四大銀行注資籌措資金,財政部定向發行了2700億元特別國債。
    此次特別國債的發行規模用去的指標,不到全國人大常委會批准的一半。今年6月底,全國人大常委會批准財政部發行1.55萬億元特別國債購買2000億美元外匯儲備。
    自此之後,關於第一期特別國債的發行規模和利率,在中國金融市場有很多猜測。29日,財政部説,本期6000億元特別國債面向境內商業銀行發行,期限為10年,票面利率為4.30%。
    財政部有關負責人答記者問説,財政發行本期國債採取的操作方式遵循市場規律,不會影響境內商業銀行的正常經營。
    這位負責人指出,財政發行本期國債採取的操作方式是,財政部向境內商業銀行發行6000億元特別國債,籌集人民幣資金後,向人民銀行購買等值的外匯。同時,人民銀行利用賣匯獲得的6000億元人民幣向境內商業銀行購買等值的特別國債。
    財政部有關負責人認為,發行特別國債購買外匯的作用主要體現在:一是有利於抑制貨幣流動性,緩解人民銀行對衝壓力。二是有利於促進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協調配合,改善宏觀調控。三是有利於降低外匯儲備規模,提高外匯經營收益水平。
    中國從2006年2月底開始,就成為世界第一外匯儲備國。今年,國務院決定成立中國投資有限責任公司,對超出合理規模的外匯儲備,進行有效管理,提高收益。財政部説,本期6000億元特別國債購買的外匯資金,將作為該投資公司的資本金來源,由該投資公司經營。
    財政部負責人此前説:“這裡要強調的是,財政部發行特別國債並不意味着增加財政赤字。”
    財經評論員葉檀説,(中投)公司的資本金雖然是從國債而來,但其最終來源是外匯儲備,即國內經濟增長的收益,與每個國民利益相關。
    經濟學家樊綱説,個人可以分享特別國債的部分收益。他&&,央行把置換來的特別國債賣給商業銀行,商業銀行再賣給個人,個人就可以從中獲益。
  相關稿件
樊綱:應警惕股市和樓市資産泡沫 2007-08-31
經濟學家樊綱:不能讓股市好日子過得太久 2007-06-20
樊綱指出:中國應加強培育金融低端市場 2007-04-23
樊綱:物業稅是房地産市場的內在穩定器 2007-01-08
樊綱:我們需要一個怎樣的貿易局面? 2006-1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