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2007-06-29 記者:謝湘 閔捷 來源:中國青年報 |
|
|
對於我國的核電事業來説,中核建中核燃料元件公司(以下簡稱“中核建中”)是個“寶”;對於中核建中來説,全國勞模、高級工程師張世平更是個“寶”。
1973年,張世平進入公司的零部件加工車間從事管座加工、設計工作,一幹就是34年。無論在生産一線,還是在技術部門,他不僅機械操作技能和加工工藝設計能力精湛,而且在引進轉化技術上再創新,為企業提高生産效率和節約資金作出了很大貢獻。
上世紀80年代中期,中核建中承擔了為秦山核電站提供核燃料元件的任務。當時沒有任何經驗,只能依據有限的設計圖紙,一點一點摸索。
那時的張世平29歲,是零部件加工車間的銑工組技術員,技術精湛。可那時,公司只有普通機床,加工精度無法滿足核燃料元件的加工要求。任務就是命令,他和同事們操作着普通機床,一遍遍試驗。靠着這股拼勁,第一套管座樣品終於被加工出來,精度達到設計要求的80%。
隨後,公司買來了能夠滿足加工精度要求的數控機床。張世平很快掌握了數控機床的操作技術,和同事們試製出了完全達到設計要求的管座,填補了國內空白,保證了秦山核電站一期工程順利投入使用。
由於張世平表現出色,公司把他提拔到零部件加工車間的技術組,負責管座製造的工藝研製、技術指導等。
上世紀90年代初期,大亞灣核電站的兩個90萬千瓦核電機組開工建設。按照行業標準,60萬千瓦以上的核燃料元件生産線,其製造技術要求更高。而且,如果到規定時間公司無法如期生産出大型核電燃料元件,大亞灣將不得不由法國公司來提供緊急供貨。這不僅關乎企業經濟效益,更關乎祖國的聲譽。
為掌握大型核電燃料元件製造技術,張世平重新回到生産第一線,在各個機床上親自摸索操作。就這樣白天黑夜連軸轉,3個月後,當法國專家看到工人們的實際操作和檢測試樣後,感到驚訝,認為公司一部分工藝和設備已經超過了法國公司的水平,簡直是個奇蹟。
有拼勁,善鑽研,使張世平成為管座加工的頂梁柱。從秦山核電站、大亞灣核電站,到後來的嶺澳、田灣核電站,儘管管座加工的工藝一次一次變化,張世平都成功地進行了消化吸收,並讓生産更趨合理。
張世平説:“我接到活兒就想幹好,今天優化工藝節省了10分鐘的生産時間,明天改進設計解決了一個技術難題,總之每天有點進步,心裏挺高興的。”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