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奇指出:匯率調整不可能解決全球失衡
    2007-02-13    記者:朱周良    來源:《上海證券報》2007-02-13 7版

  在七國集團(G7)財長和央行行長聚會熱議匯率之際,摩根士丹利全球首席經濟學家羅奇上周發表研究報告指出,匯率絕非當前全球失衡的“靈丹妙藥”,真正的問題在於投資與儲蓄之間的失衡。他&&,過分糾纏於匯率問題,無益於各國採取有效的結構改革措施來應對全球化帶來的競爭挑戰。
  在剛剛結束的為期兩天的埃森會議上,美國主導的G7再度明確點名提到中國的匯率問題,並要求中國的“有效匯率”作出調整。不過,會前德國等歐洲國家強烈抗議的日元貶值問題,並未被寫入會後的公報。

美貿易失衡源自儲蓄不足

  羅奇:匯率絕非解決當前全球失衡的“靈丹妙藥”。史麗 資料圖

  具體到美國的情況,羅奇指出,巨大的雙邊貿易失衡只是反映了一個更深層次的問題,即國內儲蓄的嚴重不足。在過去3年中,美國的國民凈儲蓄率已降至1%左右的歷史最低點。
  他分析説,美國的政治體制決定了政府必須確保經濟維持快速增長,而儲蓄不足又必然導致美國具有一種要求貿易赤字的內在傾向性。在這種情況下,要確保經濟繼續較快增長,美國除了從外部“進口”別國多餘的儲蓄外,別無選擇。而要獲得外部儲蓄的唯一途徑就是允許存在巨大的經常賬和貿易赤字。而擁有高額國民儲蓄和大量價廉物美貨源的中國,很自然成為滿足美國這種需求的第一選擇。
  不過,羅奇強調:“我認為人民幣升值不會使得美國人增加儲蓄。”他&&,如果美國當局堅持尋求這樣的“藥方”,其最好結果充其量也不過是將對美國的那部分貿易赤字,轉移到其他地區,並且很可能是一個生産成本更高的國家,而這種效應跟在美國國內提高稅收的效果完全一樣。

要解決問題美元必須暴貶

  羅奇&&,美國主張的“人民幣療法”還有一個問題需要引起關注。美國的貿易問題是進口過剩的問題,而不是出口不足。截至2006年第四季度,美國的商品進口較出口多出了73%。羅奇指出,進口飆升更多是美國所處在的國內消費過剩特殊時期的産物,在過去5年間,美國的消費開支佔GDP的份額達到70%,較1975年到2000年間的均值65%還要高。但要注意的是,在美國當前的經濟階段,工資收入增長格外疲軟,因此,實際上美國人的瘋狂消費都是基於資産升值所帶來的“財富效應”。
  “無論如何,我認為人民幣對美元的升值都不會緩解這種失衡。”羅奇説。他進一步指出,要解決基於財富效應的過度消費問題,最好的方法就是通過資本市場自身進行調整,而這一過程似乎已經開始,就好比美國房地産市場泡沫破裂。退一步説,考慮到美國的進口和出口間如此大的差距,要通過匯率調整徹底解決,必須是美元巨幅貶值,而這不管對於中國,還是歐洲、日本以及美國的其他亞洲貿易夥伴,都是無法接受的。

日元重估解決不了歐洲問題

  對歐洲來説,針對日元貶值的抱怨則略有不同。近年來,歐元對日元的交叉匯率大幅上升,屢創歷史新高。對於仍缺乏足夠強大內需支持的歐洲經濟來説,任何因匯率問題引發的外部需求下降都是很可怕的事情。特別要考慮到,歐元區經濟在去年儘管實現了2.7%的實際GDP增長,但區內的失業率仍居高不下。所以,相比有着穩健國內消費做“靠山”的美國來説,歐元區國家對於日元的持續疲軟自然不能容忍。
  不過,羅奇認為,指望通過日元重估也不能解決歐元區的問題。“歐洲對於日元低估的抱怨有些過頭了。從很大程度上講,這是因為日本還遠非歐洲的一個主要貿易夥伴。”他説。截至去年第三季度,歐洲對日本的出口僅佔該地區總出口的2.5%,遠不及美國的14%、歐佩克國家的5.3%、中國的3.9%以及拉丁美洲的3.9%。進口亦然。日本對歐洲的出口僅佔歐洲進口總額的4%,而美國為9%,歐佩克國家為8.9%,中國則為10%,拉丁美洲也達到4.7%。
  羅奇承認,歐元的確因為近期日元持續下跌而承受了最大的升值壓力。但鋻於日本佔總個歐洲相對較小的貿易份額,日元的升值不大可能對歐洲經濟增長帶來實質性的影響。羅奇引用摩根士丹利歐洲經濟學家埃裏克?錢尼的研究成果稱,即便日元升值20%,其對歐洲經濟增長的正面貢獻也不過0.2%。

  相關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