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持續乾旱造成今年雲南春茶減産。“各地經銷商和消費者都很關注雲茶産量和價格的變化,表明雲茶在全國市場的地位舉足輕重。”雲南省茶葉産業辦公室主任楊善禧説。 茶葉是雲南的特色産品。然而,雲南茶業“小散弱”的格局,成為雲茶産業化、品牌化和國際化之路上的絆腳石。 在雲南的高山深谷間,盤亙着一條與絲綢之路齊名的古代中國通商要道。唐宋以來直至民國時期,這條通道上終年行走着運輸茶葉、糧食和食鹽的馬隊,後人稱其為“茶馬古道”。
去年茶農人均純獲利僅391元
雲南是世界公認的茶樹原産地和天然基因庫。雲茶的代表——普洱茶,其歷史可以上溯至漢末三國時期。據統計,截至2009年底,雲南全省茶葉種植面積已達531.9萬畝,居全國第一位,其中無公害茶園面積達到480萬畝,佔總面積的90.2%。 “雲南還是中國茶産品最大的原料市場。國內生産的速溶茶、茉莉花茶、奶茶等,70%至80%都是用雲茶做的原料。”雲南省潞西市誌成茶業有限公司總經理李富恒告訴記者。 然而,“全國最大茶園”的豐富資源優勢卻未能充分轉化為經濟優勢。2009年,雲南茶葉工農業總産值為85億元,雖然同比增加了22.44%,但在整個GDP中所佔的份額卻微不足道。若按全省600萬茶農計算,茶農人均從茶葉産業上純獲利也僅為391元。 另據海關統計,2009年,雲南茶葉出口5985噸,出口額為1508萬美元。不僅出口量少,折算下來,出口單價在每公斤2.52美元左右,遠低於印度、斯裏蘭卡等國的茶葉出口單價。 “小散弱”是雲南茶葉産業的發展現狀,也是制約雲茶大發展的瓶頸。
一個縣就有160多家茶廠,總年産值才1億多元
據記者了解,僅位於雲南西部邊陲的龍陵縣就有大小茶廠160多家,然而年産值總共才1億多元;雲南十大茶葉基地市之一的潞西市擁有10多個茶葉商標,卻沒有一個在全國叫得響的品牌,也沒有一家一線龍頭企業。 “這表明,雲南茶葉産業仍普遍處於低水平競爭階段。品質差異不大,誰也顯不出來,特色不鮮明會影響品牌的形成和擴張。”李富恒説,“即使勉強能夠形成品牌,企業也大多會因經費不足而難以進行有效的宣傳和推廣。” 已經跟茶打了22年交道的潞西市德鳳茶業有限公司總經理盧鳳美無奈地説,德鳳公司年生産銷售各類茶葉産品在800至1000噸左右,但自有“德鳳”品牌所佔比例卻不到30%,大部分産品為替其他大品牌所做的來料加工。“‘德鳳’茶的口感不比大品牌差,只是知名度弱了一點。” “目前只能説雲南有許多茶葉商標,離品牌化運作還差得很遠。”大益集團動海茶廠董事長鄧增永説。如果不注重營銷渠道建設,尤其是茶館、茶葉銷售店等終端建設,那麼就算廣告做得山響,消費者買不到茶,企業照樣難有經濟回報。
打造大品牌,加快培育龍頭企業
5月11日下午,潞西市七八家茶葉企業的負責人聚到一起,商議組建合作企業,共同開發生産速溶茶粉。“現代社會節奏快,消費者對便捷化飲茶的需求越來越高,袋泡茶、速溶茶、茶飲料等應運而生。速溶茶粉的應用前景廣闊、附加值高,只是投資大,個體企業難以獨自承擔。”潞西市茶葉協會會長楊安貴説,合作公司尚在籌建,已有知名食品集團前來洽談合作。 加快培育龍頭企業和知名品牌,是雲茶産業發展壯大的當務之急,也是必由之路。 據介紹,2008年,大益普洱茶製作技藝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對於傳統工藝最好的保護就是在傳承中創新。幾個月前,大益集團在茶葉企業中首家引進色選設備進行茶葉初選,再拿到人工檢剔環節以提高效率;動海茶廠使用的可拍照顯微鏡可以將人眼看到的顯微圖景拍下來,以實現對茶葉感觀審評與理化檢驗的結合。 鄧增永認為,中國茶葉企業過分強調特色和差異化,忽略了標準化,很多茶葉企業收到什麼原料就壓制什麼茶,難以形成穩定的品質和風格。就整個行業而言,標準化生産還有待加強。另一方面,中國茶葉市場過分強調名優茶,一餅茶動輒上千元,不符合大眾消費需求。“茶的本質是健康飲品,這是包括茶葉企業在內的各方都應努力倡導的一種理念。只有消費者願意端起茶杯,這個市場才會充滿活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