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中國乳業的養殖環節規模化程度不高,綠色養殖還僅僅停留在概念上
● 利益分配的不合理,將在企業和奶農之間畫上一條深深的“對立線”
● 中國産業低碳化發展的環境建設相對落後,也對産業影響較大
經歷三聚氰胺事件,獲得強烈反彈後的中國乳業開始謀劃新發展路徑。最近,以伊利為首的中國乳業巨頭,齊齊呼喊要打造出乳業的綠色發展之路。“綠飛”,成了乳業巨頭的最新選擇。
打造“綠色通道”
日前,伊利集團董事長潘剛在韓國首爾舉行的“商業為環境2010全球峰會”上提出了“打造和諧産業鏈”的構想。潘剛&&,乳業是一個非常特殊的行業,對自然資源天然依賴,對市場需求極度敏感,這就決定了這個行業註定對“綠色”有更迫切的渴望,對規範有更強烈的追求。 “如果説,創新能讓企業走向成功,那麼只有責任才能使企業走向偉大。如果有人問我後哥本哈根時代,什麼是企業最大的責任?我會回答他:與行業一起走向綠色共贏。”潘剛強調,如果企業只關注自己的生存,他能掌握的永遠只有短暫的現在;只有一個企業關注全行業的規範發展,才能真正地掌握未來。這一點,必須是産業鏈所有利益相關方的共識。這裡的所有人包括:利樂康美這樣的包材供應商、家樂福和沃爾瑪這樣的渠道商以及千千萬萬的奶農。 事實上,這些年伊利在發展綠色事業的實踐中,已逐漸在綠色奶源、綠色包材、綠色産品、綠色標準等各個環節摸索出一套對整個乳品行業具有普適性的方法與經驗。“做第一個吃螃蟹的人,通過自己勇敢的嘗試為行業開闢一條新的綠色通道,這是我們一直在努力着的,也希望打造和諧産業鏈的構想能再次帶動整個乳品行業的升級。”潘剛&&。
荊棘佈滿“綠飛”路
“伊利等乳企提出的‘綠飛’符合中國乳業的發展大趨勢,特別是經歷三聚氰胺事件和呼籲打造低碳經濟的背景下,中國乳業走綠色發展之路顯得十分急迫。”中商流通生産力促進中心分析師宋亮&&,不過,目前我國乳業的“綠飛之路”仍佈滿荊棘。 聯合國糧農組織曾做過專項調查,全球約有10.5億頭牛,排放的二氧化碳佔全球總量的18%,污染程度高於汽車尾氣,被認為是溫室效應的最大元兇。 按照政府既定要求,到2020年單位GDP碳排放降低40%,這個目標不僅要依靠工業減排來實現,同時更需要眾多高碳産業的轉型來實現。然而,與工業相比,我國養殖業無論從規模上還是生産方式上都比較落後,因此,其低碳發展非常艱難。“中國乳業的養殖環節規模化程度不高,綠色養殖還僅僅停留在概念上。”宋亮&&,中國奶業的綠色發展必須建立在規模養殖化基礎之上。 而利益分配的不合理,將在企業和奶農之間畫上一條深深的“對立線”。宋亮&&,“企業強勢、奶農弱勢,企業與奶農利益博弈大於合作”的格局仍未改變。建立“利益共享,風險分擔”的統一、協調、有序的産業鏈聯接機制將是推動産業低碳發展成功與否的關鍵。 除上述因素之外,中國産業低碳化發展的環境建設相對落後,也對産業影響較大。“目前我國尚未建立起碳排放交易市場,同時關於乳製品加工、包裝等方面的碳排放要求沒有明確的規定,企業很難參照有關標準執行。”宋亮指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