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年前啟動的國際造船協定談判在幾經中止後,重新被提上了日程。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造船工作組日前在巴黎召開會議,會議原則同意重啟擱置了5年的造船協定談判。
談判重啟將利好大多數造船國
該協定全稱為“關於商船造修業正常競爭條件的協定”,談判內容包括差別待遇、價格規範、不可控訴補貼、協定適用範圍等。該協定一旦實施將很大程度地利好全球各造船國。一位業界專家向記者介紹説,這一協定不僅有利於各造船國以及相關行業組織與經合組織更好地溝通和交流,還能及時解決造船産業政策與造船市場供需的問題,最關鍵的是,能夠有效地消除目前造船國各自為政、市場混亂的局面,使各船企站在一個公平的競爭平台。 據悉,OECD造船工作組原則性意向達成後,還需要獲得各個國家和地區政府的認可,並由OECD理事會做出最終決定。為了盡快啟動談判,造船工作組已經決定將原定於今年12月初召開的下一次會議提前到9月上旬。如果進展順利,於2005年9月中斷的造船協定談判工作將於今年年底前重新啟動。對此,造船工作組主席給予了肯定的評價,認為這使造船工作組向建立旨在維護全球造船業正常競爭秩序的多邊造船協定邁出了重要的一步。
協定談判由來已久步履維艱
國際造船協定談判最早可追溯到1989年。由於造船産業具有全球市場以及景氣波動比較劇烈的特性,加上各國不當補貼以及政府支持五花八門的措施使國際貿易遭受扭曲,OECD當時在美國的倡議下,邀請各造船國就增進造船市場的正常競爭加以協商談判。隨後幾年,各參與國進行了密集而艱辛的談判斡旋,雖然主要造船大國在主要爭議性議題上已經達成部分共識,但由於韓國和歐盟在“價格規範”方面存在嚴重分歧,2005年,談判大門徹底關閉。 根據相關資料,當時韓方認為,各國價格政策的制定與造船市場的狀態並無關聯性,但歐盟則堅持認為,要維持市場正常運作,就有必要制定相關的價格規範條款。
中國造船業仍面臨巨大壓力
實際上,正是因為韓國造船業存在着低價競爭的問題,導致中國造船企業一直受制於人。 據中國船舶工業經濟中心分析師梁志勇透露,中國造船業在造船三大指標上已排全球第二位,綜合國際競爭力方面排名第三。隨着我國造船業的異軍突起,越來越多地影響到全球造船業的發展,也因此使得眾多造船國將中國視為競爭目標。今年第一季度,我國造船業表現出向好趨勢,但是受到韓國低價營銷手段的排擠,大量新船訂單被搶。如果談判重啟並最終&&國際造船競爭規則,或許中國造船業的發展將呈現出更為強勁的態勢。 不過,由於各方利益難以協調,已經斷斷續續進行20年的協定談判要實質利好造船國也可能還需要很漫長的等待。 因此,短期來看中國造船業仍然面臨着不小的困難和壓力。梁志勇&&,對船舶工業而言,2010年將是不確定性因素最多的一年。“市場的低迷造成低價競爭愈演愈烈,加上國際原油和鐵礦石價格上漲,造船業面對船價下跌與造船成本上漲的雙重擠壓,未來一段時間的發展壓力將是空前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