蘋果試水智能電視尚難逆收視習慣
    2010-04-28    作者:李春蓮    來源:證券日報

    近日有消息稱,蘋果、谷歌、英特爾等IT、互聯網巨頭正在將觸角伸到電視領域,紛紛&&將推出智能電視産品或者&&。
  相對於國內之前掀起的互聯網電視,這些IT巨頭推出的智能電視似乎略勝一籌,這對國內的家電行業會産生怎樣的影響?它又該如何應對呢?

  智能電視沒有市場?

  據了解,蘋果公司和谷歌計劃推出的電視可以上網下載各種視頻和軟體,具有一定的電腦功能。例如,“谷歌電視”(Google TV)可以在觀看電視時切換到Twitter或Facebook等社交服務網站,同朋友進行對話或進入YouTube等視頻網站檢索所需視頻。
  國泰君安證券家電行業分析師方馨在接受《證券日報》記者採訪時稱,電視還是要以符合需求為主,智能電視短期內還不會有太大的需求。智能電視雖然是個趨勢,但目前來説不會成為主流。
  湘財證券研究所劉飛燁也認為,智能電視對國內家電市場的衝擊不會特別大,它定位比較高端,定價也會比較高,不會一下子普及到普通家庭。此外,這在國內不太符合大家的使用習慣,也需要一個過程。目前不知道蘋果和谷歌這類産品的成本控制的如何,比較大眾化的話,也許會相對快一些。
  “數源科技目前所做的一體機跟這種智能電視比較相似,但是據了解,市場不是很好,這類産品大都是到賓館酒店推廣,銷售量比較少,沒有達到預期的效果,他們自己也&&不會重點做這類産品。”劉飛燁説,此外,國外這些産品一旦開發出來其實很難進入中國市場,因為它有很多功能會挑戰我們的互聯網視頻管理條例。
  海信電器董秘夏峰告訴《證券日報》記者,互聯網電視這種趨勢是一定的,海信也一直致力於實現電視多媒體中心、家電産品的互聯互通和三網融合的功能。但目前來看,行業內對互聯網電視還沒有一個標準統一的定義,大家採用的技術路徑、方案和最終的産品性能都不一樣,所以很難講它們的市場如何。

  競爭與合作並存

  據《紐約時報》報道,早在幾個月前,谷歌就與索尼和英特爾聯手開發全新概念的谷歌電視機。三者的組合已經覆蓋了硬體&&、軟體&&與終端製造的完整鏈條。
  家電業資深觀察家劉步塵在接受《證券日報》記者採訪時稱,與國外相比,目前國內所謂的互聯網熱潮,其實是讓人大失所望的,它基本上是捆綁固定的內容和應用,不具備太多創新的元素。國內的互聯網電視是彩電向電腦靠攏,最多具備20%的互聯網技術,互聯網電視功能其實只是一個概念而已,根本沒有實現真正意義上的互聯網電視,智能電視才是名副其實的互聯網電視。像蘋果谷歌這些IT巨頭是從電腦向電視靠攏,它中間的互聯網功能很強大。從技術這方面來講,國內很難和它競爭。
  據了解,蘋果和谷歌擁有傳統電視廠商所不具備的應用&&優勢。蘋果可以在電視機上安裝18萬個應用軟體,谷歌則可以把網上搜索等相關技術應用到電視機上。
  英特爾數字家庭事業部零售消費電子市場總經理馬偉德在接受媒體專訪時&&,目前市面上的互聯網電視仍處於初級階段,還需捆綁固定的內容和應用,而其智能電視則是一個開放的&&,可加載無限的內容、無限的應用。
  劉步塵説,就中國目前的環境來説,很難催生真正的互聯網電視。此外,目前國內的互聯網電視大都是彩電企業在做,彩電企業是長于電視,短于互聯網,而像蘋果谷歌這些IT巨頭是長于互聯網的。

  電視消費屬性難改

  劉飛燁也&&這一説法,國內的互聯網電視,都是由公司負責維護更新數據庫,公司自己提供資源&&,資源可能會越做越多,但並不是完全開放的,有一些限制。
  夏峰還&&,具體到跟蘋果、谷歌之間的競爭,現在階段還不好説。海信對互聯網電視也跟蹤了很久,在這方面不是完全沒有準備,電視需要什麼樣的網絡技術還算比較在行。目前還不太清楚蘋果谷歌的最終産品是什麼樣的,如果有可以切入的空間,也有合作的可能性。
  據調查顯示,目前已有TCL、康佳、海信、創維、長虹、廈華、同方、海爾、三星、LG、索尼等多家彩電廠商推出了互聯網電視産品,其中TCL、康佳、海信、創維、長虹等知名彩電廠商更是全面停産非互聯網電視。
  此外,劉步塵認為,互聯網功能與電視功能該不該結合,這是不是代表電視未來的發展趨勢還有待研究。互聯網的功能其實並不需要由電視來承擔的,未來是一個無線網絡的時代,電視又具有不可移動性,把互聯網和電視結合的最好載體是電腦和手機,而不是電視。
  他還指出,從這個角度上來講,互聯網電視也好,智能電視也罷,它只是某個階段的産物,只會産生階段性的影響,改變不了電視大的發展方向。電視未來的發展方向是2D到3D的轉換,這才是終極發展目標。

  相關稿件
堅強智能電網未來10年將實現碳減排105億噸 2010-04-22
中國首個智能電網示範工程開工 2010-04-12
東信和平:瞄準國際化智能卡領先企業 2010-03-12
“智能地球”通信業務達萬億級 2010-03-12
德國:智能機器或能“品味” 2010-0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