命運多舛的家族制企業
    2010-04-09    作者:記者 韋夏怡/北京報道    來源:經濟參考報
    像江民這樣的家族制企業在IT界不少,在民營企業也很多,而現在對不少富有家族制企業來説,已不僅是富過三代的問題,而是能否富過兩代的問題。
  有調查顯示,自從改革開放以來,中國民營企業家已經超過了300萬,而由於找不到合格的接班人,95%以上的中國民營企業家無法擺脫“富不過三代”宿命。
  “富不過三代”家族制企業的魔咒,不僅是中國特色,也是全球家族制企業的普遍問題。據統計,在美國,家族企業在第二代能夠存在的只有30%,到第三代還存在的只有12%,到第四代及四代以後依然存在的只剩3%了;在葡萄牙,有“富裕農民-貴族兒子-窮孫子”的説法;在西班牙有“酒店老闆,兒子富人,孫子討飯”的説法,德國則用3個詞“創造,繼承,毀滅”,來代表三代人的命運。
  家族企業在發展壯大的過程中面臨着許多問題。在中國的民營企業中,絕大多數都是家族企業,而且基本都給人以管理方式落後、任人唯親、弊端叢生等負面印象。慧聰國際總裁郭凡生認為有三方面弊病,即管理的最大化邊界問題、人才的多樣化要求問題、管理者的忠誠度問題。郭凡生認為,管理最大化的邊界決定了一個人最多只能管七八個人,因此企業壯大之後就要實行分級管理,而在家族中的人無法滿足企業發展需要的情況下,就必須在人才招聘上實行無家族邊界的人才管理制度,而由於家族企業的股權高度集中於家族內部,從而導致其他人才對企業的忠誠度無法提高,最終引發“企業一做大就分裂”的怪圈,嚴重制約了家族企業的長期發展。
  也有不少專家認為,對於大多數中國的家族企業來説,其最大的困難與西方傳統家族企業一樣,都是怎麼平衡企業所有權和對專業經理人激勵的問題。通常情況下,家族企業的第一代領導者往往具有獨特的眼光和勇氣,能夠抓住創業機會從而獲得成功。但是當企業進入成長期後,長期發展則更多需要依靠組織和體系的力量。
  另外,與西方家族企業相比,中國家族企業面臨的繼承權問題遠比歐美要嚴重得多。目前中國的家族企業第二代已經是計劃生育政策下的獨生子女,往往在第一代之後,很多家族企業都無法傳承下去,只好交給外人管理或者賣掉。
  環球時報也曾報道總結稱,中國“富不過三代”的現象大致出於三種原因:一是教育下一代意識的淡薄,使財富繼承者大多缺少打理財富的能力,加之家族産業管理通常任人唯親,使財富因下一代管理不善而消失殆盡;二是財富創始者缺乏長遠意識,未能提前做好財富繼承的合理安排,致使下一代在遺産繼承時紛爭頻繁,最終導致財富在家族內耗中化為烏有;三是由於中國文化傳統中某些負面作用的影響,華商的家族觀念一般重於社會責任,很少有財富創始者對財富進行社會層面的思考。
  面對如此多的困局,眾多的企業家都絞盡腦汁。聯想的“靈魂”柳傳志也一直希望把聯想辦成一家“沒有家族的家族企業”,“沒有家族”是指沒有血緣關係,而是通過機制、文化保障企業傳承下去,“家族企業”就是指繼任者有責任心,把企業當成命。
  對於家族式企業的出路,約阿希姆舒瓦茲教授認為,如果一個家族希望能夠長久地擁有一個公司所有權的話,應該考慮風險的分散化,也會考慮用一些職業經理人;而也有人認為,簡單的職業化無助於問題的解決,家族企業發展壯大的真正出路在於社會化。
  相關稿件
太子奶風波凸現家族制企業困局 2009-02-16
“少帥”不接班 中國家族企業遭遇傳承尷尬 2007-12-03
甘連舫:我不想摘掉家族企業標籤 2007-11-12
李文達講述家族企業的成功之道:思利及人 2007-06-05
[品牌關注]李錦記:家族企業求解傳承之路 2007-06-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