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投行覬覦中國綠能産業大蛋糕
減排計劃為市場注入興奮劑
    2009-12-09    作者:陳其玨    來源:上海證券報

    中國在哥本哈根大會前提出的大幅減排計劃給海外關注中國綠能産業的投資者注入一針興奮劑。在昨天舉行的“第二屆中歐資本論壇”上,與會的歐洲大投行負責人紛紛表達了對中國綠能産業的看好。奧本海默銀行董事總經理CarstenKlante甚至&&,我們目前看到的只是這股大浪潮中的“前浪”。
  “未來,更多的歐洲或美洲企業將願意來到中國,幫助這裡的綠能公司融資,為它們尋找技術,協助它們成長。”CarstenKlante説。
  而這番話並非是這位德國最大獨立私人銀行掌門人的空頭支票。在他看來,有很多現象都在支撐他的這一看法,“例如,中國的風電産業儘管已獲得很大發展,但尚未大量出口,而未來一旦出口市場啟動會帶來很多機會。此外,節能也在中國成為一個重要話題,如果有好的商業模式就會得到長足進步,而這也是國際市場十分歡迎的項目。”
  “只要看看當前的香港市場、內地A股市場就可發現,綠能公司的比例都在不斷擴大。但同時,我們也應該看到,資本的流動並非是單向的,並非只是從發達國家流向發展中國家這一條途徑。”宏信環球投資亞洲私募股權基金董事總經理舒明説。
  歐瑞斯中國基金管理公司管理合夥人伍永綱指出,綠能産業的範圍非常大,其中各個領域都會存在投資機會,“我們要做的就是去尋找一些獨特的、有應用前景的産業。”
  “中國的市場很大。據我預測,未來10年內很可能有100多家與綠能相關的企業上市。這就像當年的IT産業,從一開始的少量電腦公司上市到最後各個細分領域的企業都會上市。綠能産業也會如此,未來會非常細分,整條産業鏈上會有非常多的投資機會。”伍永綱説。
  不過,各大投行負責人也對中國綠能産業存在的問題與風險提出各自的看法。威斯卡迪銀行大中華區總監戈立明指出,中國不少綠能公司都嚴重依賴於某種技術或某種合作夥伴,而歐洲公司擔心的是,一旦一種新技術給予了中國的合作夥伴,這種技術會否被濫用。
  “另一個問題是商業模式的可持續性。在歐洲或其他地方,因為政府的政策發生變化導致某種商業模式過時的情況經常會出現。”CarstenKlante説,“無論政策合理還是不合理,企業的商業模式都有可能不再適合當前的形勢——這是一種風險。以補貼驅動的市場都存在一種不確定性,尤其對中國來説更是一種挑戰”。
  “任何成本都必須是可衡量的,而政府的政策總會在其中發揮重要作用。因此綠能産業不可避免會有政策方面的風險,投資者也要會衡量這種風險。最主要的應該分析這種政策是臨時的還是長期的。”舒明説。
  而伍永綱認為,補貼不會是永久的,政府之所以要補貼,是希望在補貼的這段時間內讓一種新技術更有競爭力。企業和投資者應該正視這一點。

  相關稿件
央企被投行撕下臉 國內有銀行當幫兇 2009-12-04
別相信希臘債券 那只是投行的忽悠 2009-12-02
摩根大通欲重振投行業務 2009-11-04
多家投行仍看好中國市場 2009-10-30
央企套保巨虧 外資投行被指下套 2009-0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