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資行欲借力“低碳經濟”
    2009-12-07    作者:付碧蓮    來源:國際金融報

    猶如“哥本哈根”一詞,“低碳、可再生能源”也逐漸為國人所熟悉。隨着“低碳經濟”的日益興起,“低碳經濟證券化”作為一種金融創新,正吸引着金融機構的眼球。不少外資銀行正期待着該領域在中國的正式破冰。
  “目前,中國碳交易並沒有金融化,不過一旦實現,銀行在這一領域的可操作空間將會變得很大。在碳排放交易中,銀行可以扮演類似‘證券經紀人’的角色,賺取一定的佣金。”德意志銀行亞洲區資産融資租賃部門主管Richard Finlayson昨日接受本報記者採訪時&&。

  低碳經濟前景廣闊

  “從全球所有項目融資的百分比來説,可再生能源融資額明顯呈上升趨勢。可再生能源正在成為一個對於投資者和融資方都具有吸引力的強勁且不斷增長的資産類別,一方面,行業目標使得能源行業的現有企業有在可再生能源領域進行投資的必要性;另一方面,投資者有機會在風險相對較低而政府和社會支持較高的行業獲得超過10%的回報率。”Richard指出,“尤其政府支持力度的不斷提高,使得低碳經濟領域的發展前景廣闊。”
  截至2007年,可再生能源市場的複合增長率超過50%,2008年全球投資超過1550億美元。而中國是全球增長最快的市場之一,截至2009年7月1日,全球各國投向可再生能源領域的刺激措施合計為1629億美元,其中中國為468億美元,僅次於美國。“由於中國政府對於可再生能源的大力支持,預計將繼續增長。”Richard認為。
  對於中國的低碳經濟領域,在債券市場和銀行貸款因受金融危機衝擊而減少對新能源領域的投入時,政府的支持卻在不斷強化。而私募股權投資、風險投資以及創業投資等資本更是以日益增長的規模及速度挺入這一行業。
  而相對於中資銀行,那些致力於中國市場的外資行似乎更為關注低碳經濟證券化所蘊藏的發展潛力。Richard&&,“外資行會獲得更大的操作空間,他們可以協助中國新能源企業從國際金融市場上獲取流動性,比如為中國企業做股本融資,使企業在境外市場上市,從而獲得資本。”

  定價機製成最大軟肋

  儘管中國被視為未來低碳經濟的最大“潛力股”,然而相比較歐美國家來説,目前中國的可再生能源行業發展仍較為滯後,而且誰都無法預料中國的低碳經濟何時才能真正啟動。
  德意志銀行香港分行董事總經理曹勖中直言:“目前導致中國碳交易無法證券化的最大阻礙在於沒有建立定價系統,也就無法交易。所以,當務之急就是&&一系列關於碳排放權以及各種新能源的定價機制。”  
  “對銀行來説,最重要的是更好地了解可再生能源企業的需求,並為它們提供足夠的用以發展的資本,且在項目融資和資本租賃等領域進行密切合作,不僅局限於金融資本上的合作,在未來低碳經濟發展的很長時期中,技術轉讓可能會成為中外資銀行在這一領域的合作主流。”Richard説。

  相關稿件
滙豐中國成首個承銷內地金融債的外資行 2009-11-19
中小外資行緊盯城商行 2009-10-23
外資行搶食房貸“蛋糕” 2009-09-24
中外資行各懷企圖“深化合作” 2009-09-18
人民銀行上海總部:外資行也將參與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 2009-0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