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月10日,東安動力與長安汽車正式聯姻。但是,2家上市公司9日仍然停牌。 中航工業以其持有的昌河汽車、哈飛汽車、東安動力、昌河鈴木、東安三菱的股權,劃撥給兵裝集團旗下的中國長安汽車集團;兵裝集團將旗下長安汽車集團23%的股權劃撥中航工業。兩集團重組成立新的中國長安汽車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兵裝集團持股77%、中航工業持股23%。 這不僅是兩家上市公司之間的資産重組,更是其背後兩家央企的重組,這意味着,央企之間汽車領域自發進行的迄今為止規模最大的戰略重組,和國防科技工業民品領域第一次大規模、跨部門合作。 “這次是兩大央企按照市場意願重組,沒有政府強行干預,當然這也是國資委願意看到的資産合併同類項。”11月9日,接近這次資産重組的人士告訴記者。 據內部人士告訴記者,10日,雙方將在人民大會堂正式對外公布,中國兵器裝備集團公司總經理徐斌、中國航空工業集團公司總經理林左鳴,分別代表雙方在重組協議簽字。 “雙方談了一年多,談判過程中我們堅持保密原則,對外不透露任何信息。”9日,中航工業人士告訴記者。 今年8月,即有傳聞兵器裝備和中航工業要在汽車業務進行合併,但是,兩家集團公司一致對外否定。 10月份,國資委的批復,原則同意將哈飛、昌河劃撥給同樣具有軍工背景的中國兵器裝備集團,由兵裝集團旗下的中國長安汽車集團股份有限公司負責。兩家集團也不再出面否認。 “國資委2006、2007年就提出央企清理主業的要求,要主業清晰、處理不相關的副業,實現主業邊際投資最大化。”研究企業重組專家告訴記者。 航空等一些軍工企業由於歷史遺留下來的問題,除飛機製造,還涉及副業,如摩托車、汽車、手錶等。 2008年,中國航空一集團和二集團合併後,中航工業的汽車資産規模並不小,留不留成為中航工業的難點。 不留,這麼多年的民用汽車領域等於都白做了,而且整合涉及資産規模較大,同時涉及東安動力等多家上市公司。留,跟自己主業不符合,而且集團汽車領域每年都虧損。 今年3月,中航一二集團整合成立中航汽車後,儘管哈飛汽車和昌河汽車有一定增長,但據中國汽車工業協會的統計,1-9月,中航汽車産銷數據僅排在十大車企第八位。 一位不願具名的汽車分析人士認為,再不抓住機會尋求合作,市場份額不斷下降的中航汽車就沒人要了。 不留的話,那給誰呢?這是中航工業需要思考的問題。 與兵器裝備談之前,中航工業曾“相親”東風集團,不過由於雙方分歧過多,談判失敗。“兵器裝備也是軍工央企,文化上同源,相信能較快適應重組。”接近重組人士告訴記者。 “這五家汽車企業每年的銷售收入有100億元左右。”中航工業人士告訴記者。 昌河汽車、哈飛汽車、東安動力、昌河鈴木、東安三菱等,主要屬於哈飛汽車和昌河汽車公司。 哈飛汽車工業集團下屬企業包括哈飛汽車股份有限公司、東安動力、深圳分公司、威海分公司。目前資産總額93.6億元,其中,東安動力截至今年6月的總資産為36億元。即使已經退市的ST昌河,註冊資本也有4億元。 重組並不是簡單的1+1,中航工業為實現將東安動力剝離,施行一系列資産運作。 將中航科工以持有的東安動力54.51%的股權,共計約2.52億股作為對價,收購中航工業持有的中航光電43.34%的股權,共計1.16億股。 剝離後,兩集團重組成立新的中國長安汽車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兵裝集團持股77%、中航工業持股23%。“以後我們只是參股,汽車方面的經營將不在過問。”11月9日,接近中航工業資本運營部的人士告訴記者。 “雖然微車部分剝離出去了,但並不&&不再涉及汽車行業,我們在客車、汽車發動機,以及新能源汽車、特種車輛方面都在做。”中航工業人士&&。 國資委的批復稱,中航係汽車業務將更多致力於專用車和民用發動機業務,例如客車、汽車發動機 長安汽車2008年的銷量為86萬台,國內排名第四。2008年,哈飛和昌河汽車銷量33萬台。 “今年前三季度,長安實現174億元營業收入,歸屬母公司凈利潤8.41億元,同比分別增長63.56%、144.93%,整體發展態勢不錯。”世紀證券消費品及服務行業分析師呂麗華指出。 如果成功兼併哈飛和昌河汽車,長安汽車將能將其33萬台的銷量納入囊中,不僅擴大與北汽的領先優勢坐穩第四,同時也將大幅縮小與東風的差距,與其爭奪行業三強之勢愈發明顯。 “新長安集團提出的願景很宏大。”11月9日,接近兵器裝備的人士告訴記者,“2012年整車銷售超過260萬輛,初步具備參與國際主流汽車市場競爭的能力。到2020年,形成比較完整的産品系列,自主品牌進入高端市場,整車銷售達500萬輛。” 目前,昌河和哈飛每年微客銷量約15萬輛,今年1-9月,長安微客銷量為41.4萬輛,今年全年目標為60萬輛,而上汽通用五菱今年前三季度的微客銷量為68.8萬輛,這意味着重組成功後,長安微車可能超越微車市場領軍企業上汽通用五菱。 “新集團産品譜係更加完善,戰略布局更加優化。”接近兵器裝備的人士告訴記者。兵器裝備將在全國具有重慶、黑龍江、江西、江蘇、河北、安徽、山西、廣東、山東等9大整車生産基地,擁有21個整車工廠和27家直屬企業,整車及發動機年産能力220萬輛(&),並在馬來西亞、越南、伊朗、烏克蘭等國家建有海外基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