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球汽車業和氣候一樣,變化莫測。剛為中國汽車業連續7個月銷量超過美國歡呼,並為供不應求而煩惱的中國汽車企業卻意外聽到來自主管部門的警告。近日在天津舉行的中國汽車産業發展國際論壇上,發改委官員提出汽車有産能過剩的苗頭。 但與政府官員的擔憂相反的是,各大汽車廠對産能過剩不以為然。不管是外資還是自主品牌,汽車巨頭仍然信心十足,準備大幹一場。 是什麼力量驅使中國汽車業二次陷入産能過剩的危機?中國汽車業是否會重蹈2005年産能過剩的覆轍?躍躍欲試挑戰美國汽車老大地位的中國汽車業,該如何左右自己的命運? 急速前進的中國汽車業正陷入潛在的危險。在連續7個月當上全球月銷量冠軍後,8月復蘇的美國市場再次奪回寶座。與此同時,産能可能過剩的陰影正向中國汽車業罩下來。在天津國際汽車論壇上,政府主管部門毫不客氣地點出,中國汽車業初露産能過剩的苗頭。 面對官方的警告,多家跨國汽車零部件企業高層不以為然,並&&,看好中國汽車市場的發展,未來仍計劃加大對中國的投資。而國內整車集團似乎更能領會政府部門的意圖,將視線轉向了收購兼併、聯合重組。
傳統汽車、新能源車産能或過剩
9月,在天津舉行的中國汽車産業發展國際論壇上,發改委行業協調司司長陳斌&&,“2010年、2013年的汽車業規劃産能將大大高於汽車市場需求,如不及時加以調控和引導,汽車業將出現産能過剩的局面。” 此前,上汽集團、一汽集團、東風汽車集團、長安汽車等國內汽車巨頭曾&&,2010年至2011年銷售目標均在200萬輛至300萬輛;奇瑞汽車計劃最晚2012年實現100萬輛産銷目標;北汽集團計劃2010年的産銷目標為150萬輛、2011年産銷量達200萬輛;比亞迪汽車也計劃兩年內産能增加80萬輛,現為40萬輛。中航汽車工業公司總經理趙桂斌也&&,“2011年計劃銷售整車40萬輛。”據記者估計,2012年前後中國汽車産能將超過1600萬輛。 這一次汽車業似乎無法逃脫與鋼鐵、水泥做伴的命運。8月下旬,國務院常務會議審議通過了《抑制部分行業産能過剩,引導産業健康發展的若干意見》,其中鋼鐵、水泥、多晶硅、風電作為被抑制産能過剩的行業。而4年前同樣曾列入産能過剩的汽車業此次倖免於難。不過,陳斌指出,“汽車行業雖然沒有作為抑制産能過剩的行業提出,但還是有一些苗頭的。在會上,我提出要高度重視汽車行業可能出現的産能過剩問題。”在談到汽車産能過剩會有多嚴重時,陳斌指出,産能利用率可能不足70%。 聯想到今年上半年中國汽車供不應求的局面,這真是天翻地覆的變化。一旦政府出手調控,汽車業將進入2005年以來的第二次寒冬。據了解,兩大合力導致中國汽車業迅速從産能不足轉向了潛在的産能過剩。 第一,傳統汽車擴産熱情不減,並呈現加快速度、加大規模擴産的趨勢。6月至8月以來,汽車企業擴産計劃不斷傳出,且通常計劃在2012年前後完成擴産。 以長城汽車為例,今年2月初,“長城天津汽車零部件及物流出口項目”在天津經濟技術開發區奠基,原計劃3年內建成年産5萬輛的整車項目。但8月長城汽車就改變計劃,擬擴建至年産50萬輛整車及配套零部件,總投資由此前的30億元擴大到84.7億元。 另一個急於擴張的就是長安汽車。6月、7月兩次宣布擴大産能。其重慶魚嘴新基地6月正式動工,2012年一期建成投産,規劃年産30萬輛整車、100萬台發動機,並最終將建成60萬輛整車、200萬台發動機的産能。7月,長安汽車又北上擴産,在河北定州原河北基地的南部建設佔地1000畝的新區基地,2012年全部項目建成後,年産能將達到50萬輛,比目前産能增加30萬輛,主要生産傳統微車。屆時,長安汽車産能將接近翻倍。 第二,在傳統汽車産能擴張的同時,新能源汽車基地投資建設也在如火如荼地進行。中國汽車産業發展國際論壇上,發改委、工信部官員均點明批評“新能源汽車生産基地投資過熱”。工信部産業政策司司長辛國斌指出,“新能源汽車不能一哄而上,要防止重復建設和産能過剩。”並稱,“有條件的地區和企業在上,一些不具備基本條件的地區和企業盲目創造條件也在上。” 目前在建新能源汽車項目或規劃産能遠遠超過政府規劃。今年3月&&的《汽車産業調整和振興規劃》明確指出,在2009年至2011年的規劃期內,電動汽車産銷形成規模。改造現有生産能力,形成50萬輛純電動、充電式混合動力和普通型混合動力等新能源汽車産能,新能源汽車銷量佔乘用車銷售總量的5%左右。各地規劃産能總和已經遠遠超過50萬輛。如果加上違規、私下建的,超出幅度將更為可觀。
政府預警“過剩” 企業仍往前衝
儘管政府主管部門預警汽車産能過剩,不少整車企業和汽車零部件企業仍大膽地往市場上衝。大型汽車零部件汽車CIE集團的CEO馬克&&,“作為一名外國投資者,我認為未來幾年中國汽車業仍將快速發展,而歐洲、美國市場陷入增長停滯期。我們很希望知道哪些地方需要進行投資。” 急於佔領中國市場的輪胎巨頭也加快了在華擴建進程。來自固特異的消息顯示,原計劃2010年落成的大連普蘭工廠已經提前一年完工。固特異公司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羅伯特 齊根指出,2012年,固特異全球産能的50%將來自於具成本競爭優勢的地區。中國將成為其中之一。固特異此舉也引起了其他輪胎巨頭的關注。 更多的整車企業仍然看好中國未來的發展,並堅信自己能搶得市場蛋糕。在中國表現落後全球的戴姆勒集團加快了在中國的合資步伐。談到戴姆勒與福建汽車集團的合資公司時,戴姆勒東北亞投資有限公司總經理李潔&&,“年底新産品將投放。”並稱,中國市場越來越火,合資項目也會越來越成功。 面對關於新能源汽車投資過熱的批評,有着中國電動車之王的比亞迪汽車不為所動。在中國汽車産業發展國際論壇上,比亞迪總裁王傳福大聲呼籲“減免電動車購置稅,並建議地方政府、中央政府聯手補貼購買新能源車的個人消費者。”在大聲呼籲的同時,比亞迪汽車也開始了中國的兼併擴張之路。在收購湖南三湘客車和現有西安、深圳基地的大舉擴張后,比亞迪汽車計劃兩年內擴産80萬輛。 説“産能過剩”和汽車企業的樂觀形成鮮明反差。對此,國家信息中心信息資源開發部主任徐長明&&,“我並不認為産能過剩。一直以來,我對中國汽車業的發展都比較樂觀,但沒想到發展狀況比我預期的還好。産能過剩的評價指標是什麼,我認為應以市場需求年均增長30%來衡量。關於産能問題,企業會自己考慮。” 今年前8個月銷售數據似乎在驗證徐長明的觀點。來自中國汽車工業協會的數據顯示,8月汽車産銷分別完成114.07萬輛和113.85萬輛,比上月分別增長2.62%和4.71%,比上年同期分別增長86.10%和81.68%。對此,中國汽車工業協會&&,汽車産銷已連續兩個月同比出現50%以上的高速增長。雖然今年以來我國汽車産銷持續出現較好增長勢頭,我們預計7、8月仍將同比高速增長,但增幅如此大確實出乎意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