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2008-10-09 作者:程遠 來源:中國青年報 |
|
|
9月29日上午,鄭州日産“隆重”舉行了它的第二工廠奠基儀式。説它隆重,絲毫都不誇張,因為出席儀式的除東風集團的最高領導層外,更有包括河南省委書記徐光春、代省長郭庚茂在內的多名省級主要領導,儀式由鄭州市長“親自”主持,河南省及鄭州市重要廳局的主要負責人也盡數出席。規格之高,規模之宏大,可見一般。此前,徐光春還專門設宴招待了東風集團徐平一行,可見這個“第二工廠”在河南省的分量。
據稱,第二工廠一期投資10億元,由東風股份、東風有限和日産中國按照各自所持股比出資,預計2010年5月建成,設計能力12萬輛,連同業已改造完成了的第一工廠,屆時鄭州日産將具有20萬輛生産能力。按照東風有限“13”計劃,到2012年,鄭州日産將至少生産5款日産和東風品牌的輕型商用車,首款車型為日産品牌的智能化多功能車。一向極少拋頭露面的東風汽車公司總經理徐平,在奠基儀式上致辭稱,第二工廠奠基,“是鄭州日産邁出的歷史性一步”。
鄭州日産是2005年加盟東風集團的。其實,早在上世紀80年代初,鄭州日産的前身鄭州輕型汽車廠就曾與東風有過聯合的歷史,後歷經東風退出、與日産合資及多次産權變化,兩個“冤家”今天又重新走到了一起。
像鄭州日産這樣,以不足兩萬輛規模而能堅持數十年而不倒,沒有河南省與鄭州市的力挺,是絕對不可能的。我們知道,發展汽車産業,是中國地方政府的普遍情結,河南也不例外。但在河南原有的汽車資源中,宇通作為客車企業,儘管做成了世界第一,其帶動性仍然十分有限,河南省把一直髮展汽車的希望寄託在鄭州日産身上。
然而,儘管1993年就與日産成立了合資公司,還傍上了中信這家“大款”,但是鄭州日産還是未能做大做強。究其原因,可以歸之為國家沒有及時審批項目,錯失了良機,日産沒有下決心,投入更多、更有競爭力的産品,最大股東中信既缺乏造汽車的技術,又缺乏經驗等等,這些理由都對,但記者認為,更重要的是企業沒有選準方向。鄭州日産的主打産品是皮卡,儘管皮卡在美國和其他一些國家,都是大宗産品,但在中國,由於政策限制,不可能有大的市場前景,這就決定了鄭州日産的規模。此後鄭州日産推出的帕拉丁,仍然是個小眾産品。在最講究規模效應的汽車業,想以小眾産品而做大做強,自然是緣木求魚。
進入21世紀,特別是東風與日産合資以後,歷史已經不再給鄭州日産獨立發展的機會了,加入一家大集團,憑藉集團資源,發展自身優勢,是鄭州日産唯一正確的選擇。進入東風當年,産銷量就歷史性地突破2萬輛,去年達到4萬輛,今年將有可能突破5萬輛。無論是絕對銷量,還是增長幅度,都是鄭州日産的“劃時代”紀錄。
毋庸諱言,這些年東風集團過得也並不輕鬆。旗下神龍公司經營狀況一直差強人意,始終未能實現帶動集團發展的初衷。東風有限雖然發展狀態良好,但乘用車品牌都是日産的,東風品牌的商用車只限於輕重卡車,作為唯一沒有自主品牌轎車的大集團,不能説沒有壓力。
東風與鄭州日産結合,鄭州日産能從日産方面得到更多的資源,而東風也有了拓展商用車領域的現成平台,日産也能更大地發展中國業務。鄭州日産第二工廠就是這種利益結合的産物。
東風集團將鄭州日産定位為LCV的生産基地,使用東風、日産雙品牌,也是煞費苦心。鄭州日産進入東風,其實産品發展空間十分有限。乘用車方面,東風旗下已經有了神龍、東風日産、東風本田、東風悅達起亞和即將上陣的自主品牌,5大基地,還有東風柳汽生産的SUV。商用車方面既有東風有限的商用車板塊,又有東風汽車股份公司的輕卡,無論做其中那一塊,勢必都會造成集團內部的重復。而鄭州日産又有做皮卡和帕拉丁的經歷,做“既能商用又能乘坐”的LCV,不僅是最佳選擇,也順理成章。而且使用雙品牌,還可彌補東風自主品牌不足的短腿。
所謂LCV,是東風為做大鄭州日産特別提出的一個概念。我們知道,介於商用與乘用車之間的産品,在中國市場上是早已有之,都是以小眾産品形式出現的。如果把鄭州日産的産品方向仍然定位於小眾産品,想把鄭州日産規模做大,是難以想象的。現在東風面臨着雙重任務:既要盡可能多地推出適應消費者需求的優質産品,還要在中國把LCV的概念普及,至少讓大家聽懂,不感到陌生。
東風有限總裁中村公泰作為鄭州日産的上級公司領導,已然表態:“將充分利用東風和日産的優勢資源,在商品差異化發展的道路上,力爭成為中國最重要的輕型商用車製造商之一。”
鄭州日産能否如願,邁出自己“歷史性的一步”,劃出一個“新時代”來,我們拭目以待。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