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
|
美國聯邦儲備委員會日前宣布,華爾街“地震”中倖存的兩大投資銀行,高盛集團和摩根士丹利公司獲准向商業銀行轉型。 路透社評論説,這一舉措意味着華爾街傳統的投資銀行模式宣告終結。 這一舉措意味着高盛和摩根士丹利將接受美聯儲直接監管。另外,為符合商業銀行標準,兩家機構下屬銀行分支機構面臨的監管將比以前更加嚴格。它們先前主要受證券交易委員會管轄。 儘管商業銀行模式可能致使利潤空間收窄,兩家投行仍主動要求轉型。摩根士丹利的股票價格上周暴跌69%。高盛股價上周下跌超過10%。 變身後的高盛和摩根士丹利不僅可設立商業銀行分支機構,以吸收儲蓄存款,拓寬融資渠道;還可享受與其他商業銀行同等的待遇,獲得申請美聯儲緊急貸款的永久權利。美國第五大投資銀行貝爾斯登公司今年5月為摩根大通銀行收購後,美聯儲開始把緊急貸款範圍從商業銀行擴展至投資銀行,但這一改變不具永久性。 美國《紐約時報》報道,高盛和摩根士丹利轉型商業銀行,使華爾街的面貌恢復至上世紀30年代格拉斯—斯蒂高爾法案誕生前的架構。美國國會1933年通過格拉斯—斯蒂高爾法案,嚴格劃分商業銀行和投資銀行。 投行模式涉及購買、重新打包並出售複雜信貸産品。過去數十年間,憑藉大膽“賭錢”行為和舉債經營,高盛和摩根士丹利等投資銀行成為華爾街同行妒忌的對象。它們利潤豐厚,商業活動屢屢登上媒體頭條,為全世界企業和政府的並購、招股、重組等經濟活動提供諮詢,相對較少受監管層干預。不過,這種冒進模式在過去數星期分崩離析。 路透社説,美聯儲批准這兩家投行轉型,標誌投行模式草草終結。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