倒挂嚴重 中石化每噸汽油銷售虧損兩千[圖]
    2008-03-10    作者:陳其玨    來源:上海證券報
  由於國際油價破百而國內成品油定價機制不完善,兩大石油集團在成品油銷售環節,的確經歷着嚴重的虧損。
  亞洲最大的煉油企業——中國石油化工集團公司(下稱“中石化集團”)副總經理周原上周末在“兩會”召開間隙&&,當原油價格為100美元/桶時,中石化集團每銷售1噸汽油的虧損額高達2000元人民幣,而銷售柴油的虧損比汽油更高。
  上述中石化集團銷售汽油的虧損情況與市場預期基本一致。作為印證,另一大石油巨頭——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公司(下稱“中石油集團”)內部一位管理人士去年下半年也曾向上海證券報記者&&,公司計劃外進口的成品油在國內銷售時每噸虧損額超過1000元。而當時國際油價尚未突破100美元。
  上周,紐約商交所近月原油期貨合約創下每桶105.97美元的歷史新高,與此同時,歐元兌美元也升至1.5373美元的新高。不過,中石油集團的總體虧損額要小於中石化集團,因後者的煉油規模更大,而油源相對更依賴於外採。
  中石化集團一位內部人士向本報記者透露,該公司的成品油年銷售量約達1.2億噸,而原油煉油産能為1.68億噸。按照60%的汽柴油産出比計算,成品油年産量僅1.008億噸,缺口將近2000萬噸。這部分缺口必須靠外採彌補。“中石化在國內的大油田屈指可數。和中石油相比,前者大部分油源都來自國外,這意味着其必須從處於高位的國際市場買油,卻又以更低的價格在國內銷售,由此承受着巨大的油價倒挂壓力。”能源專家韓曉平&&。
  但是,國內上一次成品油調價還要追溯到去年11月1日。當時,中央宣布上調汽、柴油出廠價格每噸500元。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産業經濟研究部部長馮飛此前在一次能源論壇上&&,目前中國的能源價格形成機制最大的問題突出表現在“三個不反映”上:一不反映資源的需求稀缺程度;二不反映供求關係;三不反映環境污染造成的外部成本。尤其是能源價格缺少彈性,不能利用價格手段激勵節能。中國有必要採用一种經濟手段,創造對節能的激勵機制。這其中最重要的是政策工具,也就是能源價格形成機制的改革以及稅收政策的完善。
  另外,針對媒體報道2007年中石化集團收到政府為補償煉油損失而發放補貼一事,周原&&,已看到了這一報道,但不能予以證實。
  相關稿件
中石化集團已獲得煉油補貼批文 2008-02-26
中石化否認再融資600億計劃 稱該消息實屬謠傳 2008-02-22
中石化2007年成品油管輸量超過2600萬噸 2008-02-19
中石化與沙特擬投資合建百萬噸乙烯生産線 2008-02-04
中石化為京珠北高速路受困車輛流動加油 2008-0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