滙豐銀行能抓住韓國外資銀行最後並購機會嗎
    2007-09-21    魏紅欣    來源:《國際金融報》2007-09-21 5版
  作為韓國金融業最後一家可以被外資收購的銀行,韓國外換銀行很可能是留給外資的“最後一個機會”。在韓國金融界對外資進入分外敏感謹慎的形勢下,滙豐此舉猶如頂風而行
  去年鬧得沸沸颺颺的龍星案至今懸而未決,令滙豐銀行收購韓國外換銀行一案顯得撲朔迷離。但這似乎並不妨礙滙豐在亞洲的拓展計劃,滙豐亞太區行政總裁霍嘉治近日在接受美國媒體採訪時稱,公司以63億美元收購韓國外換銀行控股權的交易突出表明,在無法實現內部有機增長的地區,該行願意通過收購來實現擴張。
  作為韓國金融業最後一家可以被外資收購的銀行,韓國外換銀行很可能是留給外資的“最後一個機會”。9月3日,滙豐銀行宣布與外換銀行大東家龍星基金達成協定,以63.17億美元收購後者所持外換銀行51.02%的股權。在韓國金融界對外資進入分外敏感謹慎的形勢下,再加上其中涉及錯綜複雜的龍星案,滙豐此舉猶如頂風而行,能否如願“抱得美人歸”,備受海內外關注。
  對此,龍星基金本週二(18日)&&,目前的訴訟程序不會阻礙其向滙豐控股出售外換銀行股份的交易,霍嘉治則稱“我們不應對此事發表評論”。同時擔任香港上海滙豐銀行行政總裁的霍嘉治稱,在內部有機增長受限的市場,或者是在高度集中、銀行業競爭激烈的市場上,收購對於公司的擴張非常重要。
  如今,兩名與外換銀行2003年向龍星基金出售股份有關的人員正在韓國受審,他們被指控低估了外換銀行的實力,幫助龍星完成了收購,目前還不清楚審判會持續多久。另外,龍星基金也因涉嫌參與外換銀行在收購另一信用卡機構的過程中操縱股價而正在韓國接受審判。
  按2007年6月30日總資産來計,韓國外換銀行是韓國的第六大銀行,佔韓國銀行業務市場份額的8.8%。
  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爆發之後,陷於困境的韓資銀行不得不向國際投資基金開放。凱雷集團、新橋資本、龍星基金等先後買入韓國的銀行,2005年,凱雷集團以27億美元的價格,將所持韓國KorAm銀行控股權出售給花旗集團,獲利6倍;同年,新橋投資集團將其控制的韓一銀行以32.5億美元的價格出售給英國渣打銀行集團,獲利5.5倍。外國投資者賺得盆滿缽滿,令韓國政府意識到稅務體制存在的缺陷。於是,當2006年龍星基金試圖將外換銀行出售給韓國國民銀行時,遭遇到了史無前例的麻煩。
  龍星案一日不解決,韓國外換銀行的售股前途便一日不明朗。就在滙豐宣布與龍星的收購協議之後,9月10日,韓國金融監管機構韓國金融監管委員會主席Kim Yong-Duk在新聞發布會上還對媒體重申,在韓國高等法院未就龍星案作出最終裁決之前,不會先行審批韓國外換銀行的收購。
  相關稿件
警示房貸風險不能僅靠商業銀行 2007-09-21
資産證券化緩解銀行房貸壓力 2007-09-21
工商銀行獲銀監會批准籌建金融租賃公司 2007-09-21
城市商業銀行上市潮起:打造最有價值板塊 2007-09-21
海南航空與工商銀行深化電子商務合作 2007-09-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