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瑞與克萊斯勒合作 跨國巨頭向中國買技術
    2007-07-11    王冀 楊開然 江雲花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2007-07-10 2版

  “這是完全不同於以往合作模式的一種新嘗試。”奇瑞汽車董事長、總經理尹同耀告訴記者,“以往我們是用市場換技術,現在是跨國公司買奇瑞的技術去參與市場競爭。”
  日前,奇瑞汽車有限公司與美國克萊斯勒集團在北京簽署戰略合作協議。根據協議,雙方將利用奇瑞在中小型汽車産品開發、生産製造以及成本控制方面的能力和克萊斯勒集團市場營銷方面的優勢,共同開拓北美和歐盟等主要國際市場。這意味着,奇瑞並不是簡單地為克萊斯勒貼牌生産汽車,而是向克萊斯勒輸出中小型車技術,並代為製造面向北美、歐洲等市場出口的克萊斯勒産品。

圖為奇瑞A1轎車

奇瑞是最好的合作夥伴

  記者了解到,奇瑞A1將成為首款進入克萊斯勒銷售體系的車型,克萊斯勒集團將在對奇瑞A1進行一定改進後,以道奇品牌推向國際市場。據悉,克萊斯勒集團將從奇瑞已開發的和正在開發的産品中,選取幾款産品進行局部改型,以克萊斯勒旗下的品牌進入北美和歐洲市場。雙方還將在奇瑞小型車平台上共同開發參與全球競爭的新産品。
  尹同耀強調,奇瑞與克萊斯勒的戰略合作,並不意味着奇瑞將放棄以獨立品牌謀求海外市場發展的戰略。奇瑞希望通過與克萊斯勒的合作,借助克萊斯勒在全球125個國家的銷售網絡,更好、更快地推動奇瑞的海外戰略。
  克萊斯勒集團總裁兼首席執行官湯姆?萊索達説,奇瑞是該公司在全球範圍內找到的最好的合作夥伴。

全新的“走出去”合作

  在這次合作中,奇瑞並不是簡單地“代工”。按照汽車業對“代工”的理解,克萊斯勒應該向奇瑞輸入製造技術,在銷售後只需要支付委託生産的費用。而在這次合作中,克萊斯勒不僅要支付委託生産的費用,還要支付知識産權的費用。因為A1是奇瑞自主研發的,奇瑞擁有自主知識産權。
  中國汽車工業的元老陳祖濤説:“奇瑞與克萊斯勒合作,標誌着中外汽車合作進入新的階段。我們與國外汽車工業合資合作的方式開始由‘引進來’向‘走出去’過渡。”他解釋説,“以前我們主要是引進別人的技術、品牌和管理經驗,中方在合資合作中主要是學生的身份。這次奇瑞和克萊斯勒的合作,實現了優勢互補。奇瑞拿出自己擅長的技術、管理經驗,而且是走到國外去,這點變化非常可喜。”

中國轎車打開美國市場

  奇瑞車貼牌入美,國産轎車將第一次進入美國市場。萊索達介紹,到2010年,由奇瑞貼牌生産的小型車,要達到北美和歐洲市場25%左右的小型車市場份額。每年産量是5萬到10萬輛,這意味着每年有5萬到10萬輛國産轎車進入美國和西歐家庭。
  美國每年銷售汽車1600萬輛左右,是中國市場容量的兩倍以上,是全球最大市場。但國産轎車進入西歐和美國市場屢屢碰壁。今年1-5月,中國轎車出口超過5萬輛,同比增長80.85%。但國産轎車出口地有限,非洲、中東、俄羅斯和南美等區域佔九成以上份額。美國市場則從未出現國産轎車身影。
  美國汽車法規、准入門檻和競爭程度極高,一旦在使用過程中出了問題,相關處罰非常嚴厲。尹同耀説,奇瑞生産的轎車出口美國市場,能夠很好地檢驗奇瑞車的質量。

合作過程曲折

  2005年中期開始,克萊斯勒考慮為了降低成本而把小型車外包到中國或印度。2006年初,克萊斯勒找到奇瑞。當時奇瑞正與美國夢幻汽車公司商討,希望將奇瑞自主品牌帶到美國銷售。因此,對克萊斯勒的盛情,奇瑞無暇顧及。2006年11月,奇瑞與美國夢幻關係交惡,取消了合作,奇瑞“2007年進入北美市場”的計劃無限期推遲。
  美國當地時間2006年12月30日,克萊斯勒發言人瓦因斯宣布:“克萊斯勒與奇瑞就為其生産小型汽車簽署意向書。”之後,就合作的具體細節,雙方陷入艱苦談判。
  2007年4月,克萊斯勒集團面臨出售,談判暫停。5月14日,戴姆勒?克萊斯勒將克萊斯勒80.1%的股權出售給Cerberus。重啟談判,奇瑞和克萊斯勒最終走到一起。
  (據《中國汽車報》、《京華時報》)

  相關稿件
奇瑞已與七家跨國公司展開多種形式的合作 2007-07-11
奇瑞與美國克萊斯勒集團簽署戰略合作協議 2007-07-06
奇瑞與克萊斯勒合作 汽車將貼牌進歐美市場 2007-07-05
奇瑞汽車在俄本土化運作月産能突破四千輛 2007-07-04
今年前五個月奇瑞汽車銷售13.9萬輛【圖】 2007-06-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