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大眾:加快轉型步伐 重返第一的路有多長
    2007-02-01    記者:程遠    來源:《中國青年報》2007-02-01 10版

失落第一的痛苦有誰知

    繼2006年直銷超過35.2萬輛,奪得轎車單一品牌銷量冠軍後,1月16日,隨着旗下斯柯達品牌第一款新車——Octavia明銳下線,上海大眾宣告累計産量達到350萬輛。
    對上海大眾來説,2006年的確是個豐收年,市場佔有率、用戶滿意度和盈利性成功實現了全面增長,表明上海大眾徹底走出了2004年以來的低谷,開始步入又一輪發展期。
    對一個當慣了第一的企業,一下滑落到第二、第三位置時的痛苦,別人可能是很難理解的。作為中國汽車業最早成功的整車合資企業,20年來上海大眾在中國轎車市場上可謂縱橫捭闔,風頭出盡。不料一場市場變故,2003年,上海大眾在實現了39.6萬輛銷售量,達到自己輝煌的頂點以後,銷量就一路下滑,2004年完成35.5萬輛,2005年完成28.7萬輛。市場份額不斷被後起的新秀所蠶食,生産由兩班制變成一班制,形成的生産能力得不到發揮,公司陷入成立以來最嚴重的危機之中。
    總經理陳志鑫在公司行政工作會議上動情地對同事和部下説:“親愛的同志們,我想每一個上海大眾員工都不希望看到這樣的結果;但它真的發生了,殘酷的事實就擺在我們面前。無論怎樣看待這個結果,無論怎樣分析主觀、客觀原因,這一殘酷的事實向我們發出了一個強烈的號令:上海大眾必須改變了!”
    面對殘酷激烈的市場競爭,上海大眾的確只有兩種選擇,要麼主動轉型,重塑輝煌;要麼被市場淘汰。審慎地回顧了過去發展的歷程,冷靜、細緻地剖析當前狀況後,上海大眾提出:加快調整轉型步伐,再創企業輝煌。

開放的市場挑戰游戲規則

    自1985年成立以來,上海大眾生産規模穩步擴大,普通型桑塔納、桑塔納2000、帕薩特等車型年産銷都曾多次超過10萬輛,創造出一個産品連續暢銷17年的奇蹟,建立了國內最大的經銷商和售後服務網絡,依靠這些産品,依靠這個網絡,上海大眾長期處於市場領先地位,簡直可以説是一枝獨秀。
    但是進入21世紀以後,隨着中國加入世貿組織,更多的跨國汽車公司進入中國,市場發生了巨大變化,與上世紀80年代相比,國內轎車生産廠家由4家增加到45家,轎車目錄表上的國産轎車品種由4種增加到143種,而公務商務車佔市場份額則由90%下降到20%,私人購車比例上升到80%!桑塔納1992年前售價在17萬元以上,而如今連8萬元都不到。
    來自市場開放的嚴峻挑戰,把游戲規則完全改變了,用戶群體也大不相同,上海大眾以往依靠産品建立的優勢局面正在喪失,市場份額逐步減少。
    上海大眾成立以來,從德國大眾引進了産品,也引進了業務流程,但本土化改進速度太慢;上海大眾的産品沿用了德國大眾的製造工藝,也沿用了大眾的全部技術和質量標準,質量要求高是好的,但對工藝要求高,也導致産品結構複雜,零部件技術含量高,規劃和設備投入成本高,造成産品的整體結構成本居高不下。而且長期以來總認為德國産品成本本來就是高,認識上放鬆了對成本的控制。
    當然,在中國有兩家合資企業的德國大眾,就像一個有着兩個主子的僕人,難免要在兩個主子之間耍一點狡猾與奸詐,不能像一家合資企業那樣全心全意、盡心盡力,産品更新換代的步伐跟不上競爭對手。
    還有,産銷分離的營銷體系,使得造車的不了解市場,賣車的又不了解産品,市場反應速度慢。上海大眾雖然擁有中國最早的經銷商,但他們中相當多數卻只習慣於搞批發,面對私人用戶不會賣車了。
    問題癥結找到了:以産品為導向的發展模式,在新形勢下生存空間越來越小。

“上海大眾必須改變自己”

    總經理陳志鑫堅定地&&:圍繞市場和用戶需求,重新審視管理機制、管理流程,進行全面的業務流程再造,“上海大眾必須改變自己!”
    2005年是上海大眾調整轉型的第一年,年初他們確立了“堅持市場和客戶導向,以降低成本為核心戰略,提高産品競爭能力,提高市場營銷能力”的指導思想,堅定地邁出了調整轉型的第一步,圍繞市場營銷、産品開發、降低成本、業務流程再造等實施了一系列調整策略。
    首先轉變營銷模式。由關注批發轉變為關注直銷,提升營銷能力,總庫存年底下降到3.8萬輛,經銷商的盈利性和信心明顯提高。基於價值工程和競爭産品分析,建立産品審核機制、供應商審核機制,在産品開發初始階段就合理控制産品成本。採用綜合計算工時、時間賬戶、輪休、人員結構優化、非核心業務剝離等手段,累計減員2600人,降低人員費用近4億元;通過優化輔料定額、降低工廢率、開展節能活動和非核心業務外包等措施,一般費用同比下降了38%;全年累計節約各類成本約31.3億元人民幣。
    同時重新規劃組織結構和業務流程,以客戶和市場為導向,進行産銷一體化變革,變革了生産管理與營銷系統的銜接方式,還把24個分銷中心整合成12個銷售服務中心,優化了工作流程提高工作效率,實現了營銷機構扁平化,強化了區域市場的營銷能力。
    2005年,上海大眾的開票數一度處於較低水平,上上下下都承受着巨大的壓力,但他們堅持不向經銷商壓庫,決心為整個網絡創造良好環境,讓經銷商與上海大眾成為真正的命運共同體,全年最終實現零售28.7萬輛。

付出代價是為了更快更好的發展

    陳志鑫説,變革會付出代價,這個代價是為了企業今後更快、更好的發展。這是我們最後的一次發展機遇,我們現在正在進行背水一戰,為的是迎接新發展期的到來!
    經過一年半痛苦的經歷,上海大眾開始走出低谷,Polo勁情、勁取,通過改變外形,改變功能配置,賦予兩個産品不同的差異化定位,上市後供不應求,領馭月銷售1萬輛。總銷量比去年同期提高了50%,利潤提高更多。
    目前上海大眾培養和造就了一支700多人的開發隊伍,形成了車身自主開發能力,並在實施多個開發項目,計劃每半年就有一個新車型來滿足市場,基本完成了今後5年的産品規劃,北京車展上亮相的NEEZA是上海大眾在自主開發道路上邁出的第一步。
    陳志鑫向記者&&,經歷過這場磨難,對上海大眾是件好事,使我們能重新認清自己。他提出,把上海大眾原來20年的輝煌忘記,從零開始變革。現在上海大眾的變革剛剛起步,還有一段漫長的路要走,而且還很艱難,“我們的目標是重返第一,儘管有非常大的壓力,我們一定會堅定不移地走下去,我們有能力應對所有的挑戰,我們將證明我們能夠行!”
    在以後的一年多時間裏,上海大眾將根據新的發展戰略要求,再造企業業務流程,充分發揮大眾和斯柯達兩大品牌的優勢,各自實現全系列産品對主流市場的覆蓋,同時增強高端産品的盈利性和中低端産品適應市場的能力,形成上海大眾可持續提升的競爭能力,實現高效率的市場響應。
    “追求卓越,勇爭第一”,上海大眾要繼續保持在中國轎車市場的領先地位,盡可能達到15%的市場佔有率,保持持續的贏利能力,建立起合適的品牌架構體系。上海大眾正在“重回第一”的道路上紮實前進。

  相關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