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科超低價攬地 房産大鱷逐鹿並購市場
    2007-01-16    記者:李良    來源:《中國證券報》2007-01-16 A08版

  儘管在我國,並購已經不是什麼新鮮話題,但萬科日前對上海恒大集團旗下5個項目的並購,還是引起了不小的震動。
  震動不在於項目本身,而在於並購價格。萬科以12.9億元拿下的5個項目合計42.3萬平方米建築面積,每平方米房屋平均收購地價僅3050元,這遠遠低於周邊9000元/平方米的房價,利潤空間極大。
  房地産業內相關人士指出,作為上海房産企業50強之一的上海恒大集團低價拋地,顯示出當前市場部分開發商資金鏈繃緊,今年房地産業將有可能因此颳起“並購風暴”。

大規模並購時機成熟

  暴風驟雨式的宏觀調控,斷了不少開發商的“銀根”,這讓他們在房價一路高歌猛進的時候,卻着實感覺到冬天的寒冷。
  “因為我們不是銀行的大客戶,所以銀行方面對我們貸款卡的很緊,房子又賣的不好,資金周轉上的確有些麻煩。這不是我一家,很多人都遇到了這個問題。”上海某開發商高管向記者&&,“如果你有關係拉來資金,我願意付出很高的利息。”
  作為此次宏觀調控的重點地區,上海的許多開發商對資金鏈繃緊有着切膚之痛。由於融資渠道單一,銀行和銷售回款的路堵塞後,江浙游資成為他們新的期望,地下融資利息一路飆升,最高者竟有30%之多。以至於在2006年,上海出現一群特殊的群體———資金掮客,他們的任務就是撮合江浙資金和上海開發商合作。
  但在一些實力超群的大開發商眼裏,這個冬天不僅不冷,反而顯得有些生機盎然。
  中華企業某高管&&,對於資金實力雄厚的開發商來説,這其實是個機會,正好可以借助當前市場低迷,部分房地産項目資金緊缺的時候,展開大規模並購,擴充自己的規模,穩固自己在市場的地位。
  萬科此次低價收購上海恒大集團5個項目正是這種想法的體現。海通證券分析師張巒認為,房地産公司主動並購將成為優勢公司規模擴張的重要模式之一,而房地産行業宏觀調控又為並購創造了條件。“也只有在市場低迷時,萬科才能有以這麼低的價格收購的機會。”一位房地産業內人士稱。
  事實上,對於這些房産大鱷來説,機會的確很多。上海聯合産權交易所的網站顯示,從2006年12月21日至28日,就有3起房地産公司股權轉讓的委託,其中包括一家頗具名氣的房産公司25%股權。
  “未來,在城市化比例已經很高、房地産市場化相當成熟的城市,必然是大型的、有實力的開發商的逐鹿之地,中小型企業基本退出主流市場。”中國指數研究院(華東)副院長陳晟&&,“我預計,上海的開發商中將有30%在這次調整中被合併或淘汰。”

土地價格更加市場化

   對於房地産開發商而言,並購風暴不僅能夠實現行業資源的合理配置,而且也將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他們的運作模式:開發商們的土地儲備除了通過招投標獲取外,還可以通過並購其他房地産企業或者項目來充實。這其實意味着,通過這種並購的運作模式,土地的價格將更加市場化。
  一位專家指出,在以往的拿地模式下,往往是幾家企業通過競標方式來爭奪土地資源,由於政府提供的土地資源有限,很容易造成“僧多粥少”局面,造成土地價格上漲。但事實上,在政府提供的土地之外,還存在着大量閒置土地和開發進度緩慢的土地。如果能把這些土地利用起來,就會有效緩解“僧多粥少”的局面,使土地價格的確定更加市場化。
  “中央對土地調控政策的嚴格,特別是一年不開發的土地要徵收閒置費,兩年不開發的土地就要收回等,會在一定程度上會擠出這些閒置土地,一些擁有土地資源,卻又沒有資金實力開發的開發商將不得不在出售土地或者尋找合作者之間選擇。恒大以低價拋售土地,正是受此影響。”易居中國房産研究院楊紅旭&&。
  事實上,廣州此前已經公告收回了48宗超過71.6816萬平方米的閒置土地,在該批公告收回的閒置土地中,其中32宗土地屬於房地産開發用地,總用地面積達到45.5999萬平方米,而且都位於市中心位置。這無疑為諸多擁有閒置土地的開發商敲響了警鐘。

  相關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