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2006-11-13 編譯 王雲 來源:經濟參考報 |
|
|
11月13日出版的美國《商業周刊》發表題為《梅賽德斯快速復蘇》的文章。文章指出,德國戴姆勒-克萊斯勒首席執行官迪特爾 策徹也許會為美國分公司克萊斯勒的困境失眠,但近幾年深受質量和工藝困擾的梅賽德斯-奔馳品牌可能會讓他松口氣。
上個月,克萊斯勒宣布第三季度虧損了15億美元,而梅賽德斯的營業利潤卻上漲了127%,高達12億美元。一些分析人士預測這種好轉跡象將持續下去,而策徹也説,梅賽德斯過去向下的發展趨勢已經轉向。
近幾年來,作為全球一流奢侈轎車品牌的梅賽德斯的質量排名每況愈下,並深受大規模召回事件的影響,前任首席執行官於爾根 施倫普的下&也與此不無關係。策徹上&之後就開始大刀闊斧實行自己的策略:裁員、改變公司死板的文化、改善生産過程、對汽車進行生産前測試等。
對策徹來説幸運的是,梅賽德斯所遭遇的電子故障等一些最棘手的問題已經得到解決,但是梅賽德斯仍有很長的路要走。德國蓋爾森基興大學汽車研究中心主管費迪南德 杜登霍費爾指出,梅賽德斯每輛車的成本比同級別寶馬車的成本要高3800美元。策徹打算提高梅賽德斯工廠的靈活性,在2010年之前使每條生産線上生産的汽車增加為兩款,從而可以輕鬆調節産量滿足需求。而目前競爭對手每條生産線上最多可以生産6款車。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