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導讀:針對美國議員最近再度施壓人民幣升值,稱美政府應強硬應對中國的聲音,本文兩作者發出不同的看法,認為美國政府如果這樣做不過是無益之爭。他們提出的策略是加大美國商品的出口,促進包括中國在內的其他國家對美國的直接投資。
在中美關係很多緊張點中,匯率也許是最大的單一問題。十多年來,中國使人民幣匯率與美元挂鉤,批評者認為這推高了美國向中國出口的商品價格並且助長了中美之間的貿易赤字。 儘管在2005-2008年間,人民幣相對美元升值了21%,中國仍然喜歡瞄準美元。美國民主共和兩黨已經堅持呼籲懲罰中國這一作為,除非人民幣完全跟美元脫鉤。 然而,在喧嘩聲的背後,問題是如何對貿易赤字産生影響。這方面,美國施壓日圓升值的歷史相當有益。 故事開始於1971年8月,當時美國處在巨大的通脹壓力之下,尼克松總統讓美元脫離金本位,使之下跌。 同時,由於德國和日本出口的快速增長,美國的貿易和經常項目平衡從盈餘轉向赤字,尼克松總統迫使其他的工業化國家去讓他們的貨幣升值。 日本--當時日圓兌美元匯率固定在360--尼克松實行強硬手段,臨時加收10%的進口附加費並且禁止大豆的進口。 該項政策發生效果。12月,日本和九個其他的國家同意擴大他們的貨幣與美元的匯率波動範圍。到月底,日圓兌美元升值至315。 不過,美國與日本的貿易赤字仍然在增長。1970年結束時是120億美元,而到1972年,日圓雖升值到302,但赤字卻高達410億美元。 幸虧全球經濟發生改變,多變的貨幣協議不久破裂,這讓日圓的價值繼續上漲。到2006年時已經為119--是1971年價值的三倍--並且赤字仍然高達900億美元。 這之中什麼發生了?無論對日圓怎麼再估價都難以擺脫兩個更有影響力的因素:美國消費者對日本産品無法滿足的需求和日本産品製造商不斷削減成本以保持競爭力的能力。沒有理由相信,對於中國産品來説這種情形改變了多少。 因此,有什麼辦法去代替美國的關稅壁壘政策去保持美國商品比中國産品更有競爭力呢?大概沒有。因為美國沒有本土的工業去生産從中國買來的商品。並且中國可能報復這種關稅政策,妨礙美國商品對中國的出口,這個效果最近顯現出來。 幸運的是,美國有其他的方式去處理與中國的貿易赤字。首先,美國可以大幅度增加出口,奧巴馬政府有一個雄心勃勃的國家出口倡議(National
Export
Initiative),在未來5年內使美國的出口增長一倍。 該倡議99%聚焦於美國只有國內市場業務的美國公司。它們中的多數有領先的技術--像生物醫學和清潔技術産品。許多的這些公司太小而不能達到國際市場,但是在政府的幫助下能極大的提高美國的出口。 而這更大的效果是,奧巴馬總統通過出口倡議將推動中國和其他的國家加大對美國的直接投資。這兒想再説一遍的是,美國與日本的貿易歷史是有益的。 上世紀七八十年代,隨着日本對美國的貿易盈餘的增加,由於害怕美國的保護政策,日本企業開始在美國建立工廠並對其進行重大項目的投資--畢竟,關稅政策不能適用於在美國生産的日本企業。 這對美國經濟的益處很大:到2007年,日本的投資已經達到2600億美元,製造了60萬個就業機會。
今天,中國的企業可以被同樣的説服。美國購買中國産品已經幫助中國創造了巨大的資本,美國應該呼籲讓這些資本重新回到它的故土。 爭吵人民幣匯率問題是一個無益的戰鬥,更好的辦法是利用全球經濟和中國的高速增長去讓這些錢進入到美國工人的口袋。 作者馬瑟(Joseph
A. Massey)和桑達斯(Lee M.
Sands)分別是1985-1992和1992-1997美國官方與中國貿易談判的代表,目前為一家投資諮詢顧問公司的合夥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