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臘債務危機的中國之痛
    2010-08-06    作者:邁克爾•佩蒂斯    來源:環球企業家

    苦苦掙扎的歐洲市場已經成為人民幣升值與否的重要轉折點。
  歷史總是驚人的相似。上世紀三十年代初,由于1929年美國股市崩潰,1930至1931年間歐洲銀行業危機,其間又有多個國家面臨債務危機,全球商品需求開始逐步下降,美國政府恰在此時開始採取政策,努力維持本國貿易順差,這讓美國在世界范圍內成了眾矢之的。帶來的結果是全球貿易保護主義泛濫,國際貿易係統面臨崩潰。在這種情況下,損失最慘重的,最終還是那些貿易順差的國家,首當其衝的就是美國。
  時至今日,隨著全球商品需求的下降,中國又在面臨來自亞洲、歐洲和美國方面的壓力,要求人民幣升值來平衡國際貿易的呼聲日趨高漲。作為世界上最大的凈出口國,中國的凈出口額相當于排名第二、三、四位國家的總和。事實上,在今年3月份之前,中國正打算開始對人民幣匯率作出調整。
  但希臘債務危機卻給這一發展趨勢帶來了變數。歐元對人民幣的匯率迅速下滑了15%,這讓中國商品的國際競爭力在最大的國際貿易夥伴市場上大打折扣。更為重要的是,歐洲很多貿易逆差國家都在面臨財政危機。顯而易見,如果他們不能迅速實現資本的凈流入,就必須採取措施扭轉貿易逆差的狀況。
  並不奇怪,中國出于對歐元走弱的擔憂,會對重估人民幣的任何決策都更加小心謹慎。人們反對人民幣匯率調整的依據是,以貿易加權指數計算,人民幣的幣值已經明顯上升,歐洲作為中國的主要貿易夥伴,對中國商品需求的下降會給中國出口商帶來巨大壓力,即使人民幣匯率不再作出調整,情況也已經相當嚴重。
  這種觀點還認為,如果任由人民幣繼續升值的話,將會給中國經濟發展造成巨大負擔。依靠大規模投資來拉動經濟增長的做法不無風險,而在政府正致力于退出經濟刺激計劃的現階段,中國幾乎肯定會因為希臘債務危機而受池魚之殃,目前正是應該努力減少損失的時候。
  上述論證聽起來很有道理,而且相當負責任,但就中國的長期發展而言,卻可能只是飲鴆止渴。我們參考一下上世紀三十年代美國的做法就可以明白。當時,美國是世界上最大的凈出口國。針對歐洲國家努力改善收支狀況的努力,美國愚蠢的選擇了設置關稅壁壘來避免遭受貿易損失。但華盛頓的這一政策立場也就意味著,歐洲那些本來就已經貿易赤字的國家,將不得不單獨承受貿易損失。這當然也導致了其他國家採取報復性的貿易保護措施。
  這跟希臘又有什麼關係呢?在可以預見的將來,歐洲的主要貿易赤字國家將很難實現資本凈流入,他們所能期待最好的狀況,就是通過官方援助,對現有的問題做點修修補補的工作。
  歐洲各國現在的經常項目赤字已經達到了美國的2/3,面對這種局面,如果他們在資本流動方面實現不了凈流入,就必須通過市場手段縮減赤字。但歐洲部分國家的貿易赤字收縮,要有一定的先決條件才能實現:或者是德國等歐洲內部的凈出口國減少出口,或者就是整個歐洲的凈出口擴展同樣的規模。
  歐元貶值,信貸緊縮,加上高失業率,所有資訊都提示我們,即將出現的會是上述第二種情況,也就是歐洲凈出口量的增長。但如果歐洲作為一個整體的凈出口量增長,世界的其他地區也要作出相應調整。或者是中國和日本這樣的凈出口國減少貿易順差,或者是美國這樣的凈進口國增加逆差,或者兩件事情同時發生。
  如果中國拒絕減少貿易順差,那麼,調整貿易平衡的任務就會被推到那些不直接幹預進出口貿易的國家。最明顯的就是美國這樣已經貿易赤字的國家。但是美國會甘心承受歐洲貿易危機帶來的全部損失嗎?很可能不會!美國已經為全世界提供了太多的消費能力,它也不得不開始干涉進出口貿易。美國跟中國不同,在利用利率和匯率杠桿調節國際貿易方面,美國的政策選擇空間很有限,美國只能倚重關稅機制。
  希臘債務危機迫使全世界在貿易方面作出調整,在時間的緊迫性方面,超出了世界上任何一個國家能夠輕松面對的程度。
  要想避免以鄰為壑的風氣造成危機,全球市場的主要力量,美國、中國、日本、德國和陷入赤字的歐洲各國,應該共同制定一個計劃,讓全球貿易體係調整的步伐盡可能放慢,讓世界各國公平、平等地承受貿易負擔。讓各方達成公正公平的解決方案有希望嗎?很可能沒有!但是如果我們不去努力嘗試,世界貿易體係還是會發生調整,那時候帶來的只能是更多痛苦。

  相關稿件
專家認為標普評級加劇希臘債務危機 2010-04-29
希臘債務危機與高盛扮演的可疑角色 2010-04-22
希臘債務危機尚未迎來拐點 2010-03-09
歐盟特別峰會討論希臘債務危機和經濟發展戰略 2010-02-12
希臘債務危機正演變成歐元危機 2010-0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