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銀行業2000億元資本金缺口如何解決
    2010-03-03    作者:徐以升    來源:第一財經日報

    中國銀行業2010年2000億元級別的資本金缺口,未來發展的資本金補充空間——中國銀行業的這一“長痛”如何解決?

  浦發銀行與中移動的結合,開拓了中國銀行業資本金補充的一種新方式——産融結合。
  自1998年亞洲金融危機後,中國銀行業至今十餘年的改革發展過程,很大程度上即是一個補充資本和資本結構多元化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主流資本是三類:以財政或外匯儲備註入的國家資本;以金融類境外戰略投資者為主體的海外金融資本;以上市融資為形式的公眾資本。
   這其中,産業資本也在嘗試金融銀行業。比如2004年建行股份有限公司發起成立時,寶鋼、長江電力、國家電網即和匯金公司一起成為了發起人。但這時,産業資本對銀行業股權持有的整體態度是觀望。
  而兩年之後,在宏觀經濟和銀行業整體以及銀行上市受到認可的背景下,更多産業資本掀起了進入銀行業的熱潮,無論是以中石油、國家電網等央企為代表的國有産業資本,還是以雅戈爾、杉杉股份為代表的民營産業資本。
  當前,在信貸擴張、巴塞爾資本新規、轉型等共同壓力之下,銀行業已啟動了資本補充的集體行動。但在當前環境下,除了未改革的政策性銀行等個別銀行外,國有資本再大舉進入已非現實之選;危機之下再大規模引入境外戰略投資者也非市場共識;股票市場融資則壓力明顯。因此,允許更多國內産業資本進入銀行業,已成為銀行業資本高額補充最為可行的一個戰略通道。
   在德隆案後,防範産業資本入股或入主銀行後掏空銀行,成為政策考慮的主流。即便目前,華夏、民生、中信、光大等銀行也一直存在産融關聯交易問題。而且2007年1月,中國台灣地區爆出了近年來最引人關注的産業資本掏空控股銀行的案例,力霸集團掏空旗下“中華商業銀行”的案例。
  但隨着銀行業和大型産業公司在管理和公司治理上的提高,“信貸掏空”已不是當前産融結合的主要風險。産融結合的主要風險領域,是以美國安然、中航油、中信泰富等為代表的衍生金融交易風險。
  更主要的還在於,産業資本進入銀行業,其目的已不再是借此獲得信貸便利,而是在看好銀行業長期發展前景的前提下,尋求股權投資回報。産業資本股東和其他股東一樣,有將入股銀行做好的內在動力。
  截至目前,城商行和個別股份制銀行是此輪産業資本主動進入銀行業的主要平台。國電電力成為石家莊商業銀行第一大股東,中石油是崑崙銀行的控股股東等。國家電網也在尋找可以控股的城商行資源。
  值得注意的是,允許擴大産業資本投資銀行業股權,不同於允許産業資本發起設立自己控股的新的銀行。銀行新牌照的門檻沒有放開,而是在已有框架下,豐富銀行業的股權結構。
  産業資本想分享銀行業的高回報,尤其是在利率管制等利潤容易保障的行業背景下。産融結合成為“你情我願”的好結合。
  在産融結合的問題上,國資委高層在去年初即開始拋出繡球。國資委副主任李偉屢次指出,培育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大型企業集團,必須充分認識産融結合問題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與中移動的結合,浦發不僅得到了資本,還將得到一個新市場的行業巨大優勢——手機銀行,目前業界評估手機支付業務已達近百億元,在這樣一個新興市場,浦發行引入了戰略投資者。

  相關稿件
對中國銀行業轉型比增加資本金更重要 2010-01-15
資本金比例下調房企今後“不差錢” 2009-06-05
資本金下調15個百分點 房地産業曲線“振興” 2009-06-01
降低資本金難刺激房地産投資 2009-06-01
調整資本金鞭策調整投資心態 2009-05-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