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
|
如果能給農民一個穩定的收入增長預期,讓農民買得起、用得起工業産品,讓農民敢於信貸消費,那麼,開拓農村市場並非遙不可及。 今年中央“一號文件”令人眼前一亮的是,中央特地將“大力開拓農村市場”作為一個重要內容寫進了文件。 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後,就有擴大農村需求的設想,但人們説到啟動內需,主要還是指如何激發城鎮居民的消費。農村市場之所以被忽視,二元社會結構導致農民收入絕對水平長期低下無疑是首要原因。 除此之外,從上世紀90年代末期開始,由住房、醫療、教育改革引發的“預防性儲蓄動機”是另一重要原因。由於中國許多農村地區並未完全擺脫自然經濟狀態,農民可支配現金遠低於城鎮居民,這一系列市場化改革措施對農民消費“擠出”的效果甚至超過城鎮居民。因此,在開拓農村市場問題上,必須正視當前農民消費能力有限、農村基礎設施薄弱等現實。 與此同時,也不能以靜態、消極的眼光來看待農民收入低這一問題。不錯,三農問題由來已久,正如北京大學周其仁教授所言,“農民收入是一連串事件”,它涉及到土地産權租金、農産品定價、戶籍和勞動力流動等制度性問題,隨便哪一個,都牽涉多方利益,只能先易後難,一步步改變。但這絕不意味着只有等到農民收入趕上城鎮居民時,才將豐富農村市場、提升農民物質和精神生活質量納入議事日程。 道理很簡單:一方面,農民消費不完全取決於當前收入。按古典經濟學的觀點,消費取決於即期收入和過去的消費模式。若局限於此,開拓農村市場將成一句空話。但事實上,消費其實還受未來預期收入的影響。因此,如果能給農民一個穩定的收入增長預期,並讓農民未來收入可以方便地以現金流方式貼現,也就是通常所説的信貸消費,那麼,開拓農村市場並非遙不可及。 再來看農民是否有足夠的消費意願。上世紀90年代中期後,隨着大量農村剩餘勞動力進入城市,特別是“新生代農民工”,已在相當程度上認同並接受了城市的消費文化;此外,作為主流商業文化的電視廣告也無時無刻不在對農村家庭形成潛移默化的影響。可以説,農村早已不再是一個孤立的消費市場。城鎮居民消費行為帶來的“示範效應”已或多或少影響到並開始塑造農村消費行為,這一點只要看看每年春運返鄉民工手中的大包小包就知道了。 因此,我們要考慮,如何在農民現有收入約束條件下有所作為地開拓農村市場? 首先,通過提高農産品價格、增加農民工收入、減輕農村稅負、充實新型農村醫療合作等措施,讓農民形成穩定的收入增長預期。其次,繼續加大對農民購買生産設備、交通工具和娛樂工具的政策補貼,這對促進農村物質和精神文明、密切城鄉經濟&&都有正面作用。2009年的“農機下鄉”已被證明行之有效。今年“一號文件”也&&將進一步推動家電、汽車、摩托車下鄉活動。 再次,光讓農民買得起還不夠,還要讓他們用得起。長期以來,政府投資主要向城市和工業傾斜,農村基礎設施投入出現嚴重赤字,不少農村地區的電價、水價甚至遠超城鎮價格,這也抑制了農民對現代消費品的需求。國家統計局農調隊和北大的一項調研顯示:農村電價每調低0.1元,對彩電需求的刺激作用相當於農村人均純收入提高370元,對電冰箱的需求相當於農村人均純收入提高667元,對洗衣機的需求相當於農村人均純收入提高909元。 最後,積極發展農村金融中介,引入靈活多樣的信貸消費産品。農村金融市場相對不發達,這勢必使農民受到嚴重的流動性約束,制約農村消費市場的發展。讓農民能像城裏人一樣便利地花明天的錢,也是未來政策努力的方向。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