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許多人都在講中國經濟增長模型的不可持續性,我希望能夠講一個不同的、不那麼讓人愉快的故事。中國經濟增長將在下個10年甚至未來幾十年內仍然存在。 中國經濟增長模型存在問題嗎?至少有兩個缺陷:第一,消費佔GDP的比重逐年下降;第二,過剩的外貿盈餘。消費下降不是一件好事,這意味着人們的福利提高緩慢,經濟有增長,但是沒有發展。另一方面,外貿盈餘也不完全是一件好事,這意味着中國的儲蓄沒有完全被用於投資。這是很令人費解的一件事情,因為中國的投資率是如此之高,為何反而選擇投資海外債券呢?要知道,美國的國庫券年收益率僅在2%左右,這意味着我們在浪費自己的錢。就儲蓄本身而言,中國還不如印度。 許多人都指責中國操作匯率製造貿易盈餘,但事實上,許多實施浮動匯率制度的國家——例如德國和日本——也存在大量貿易盈餘。自2002年起,人民幣升值20%左右,然而外貿盈餘不降反增30%。造成這一切的原因是中國存在出口的比較優勢,這是由以下長期因素決定的。一是企業的生産力。在發展中國家裏,中國是少有的、在改革以前就建立完善工業體系的國家;二是人力資本。中國的識字率在90%左右,大部分文盲都是老年人。相較之下,印度的文盲率達到40%;三是中國處在經濟轉型和人口轉型之中,存在大量的剩餘勞動力,這使得工資率在長期保持低水平。 這些因素加在一起,可以解釋中國的高投資率現象。根據盧鋒教授的研究,中國的勞動生産率提高迅速,現在一個工人的生産率是30年前的8倍,勞動率平均年增長率是14%。製造業的平均工資增長率僅為7%,與工資率之間有7%的差距。這一差距就形成資本回報率的核心。宋國青、盧鋒等人研究報告同時指出,中國在上世紀90年代的資本回報率高的驚人,政府的收入也高速積累。就儲蓄而言,中國的家庭儲蓄率從上世紀90年代的22%降到2000年的15%。2000年以後,大部分的儲蓄增長率來自企業部門,中國的家庭並沒有太多儲蓄。 總結來説,我們生活在一個全球整合的經濟中,如果中國和美國是一個市場,那麼我們並不會擔心盈餘和赤字問題,失衡同樣存在於中國的沿海與內陸省份之間。從長期來看,我們必須將全球經濟視為一個市場,勞動分工與比較優勢決定一切。無論我們採用怎樣的改革,中國的經濟增長模型還將繼續。問題的關鍵在於如何有效地利用中國的儲蓄,改革我們的金融系統成為解決問題之關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