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
|
1989年12月29日,世界上有史以來最大的資産價格泡沫破裂了。整整20年過去了,日本仍在為曾經的驕傲自大而付出代價。 對日本人來説,這是非常惱人的。然而,在過去的二十年裏,在西方世界面臨日本自1989年以來所面臨的同樣問題時(資産價格崩潰、呆賬增加、通貨緊縮的危險),日本為這些政府應對潛在的系統性的金融垮塌提供了有益的教訓。 幸虧有日本的先例,許多教訓很快被付諸於實踐。由於比日本當局行動迅速(日本不得不經歷試錯的厄運),西方決策者為其銀行提供流動性,強制他們重建資金,同時注入大量的財政刺激以抵消私人部門的需求崩潰。就像日本銀行一樣,他們大幅削減利率,採取非常措施以試圖保持信貸流動。這些措施的效能使人們對世界經濟的樂觀情緒不斷上漲。 那麼現在日本的教訓如何呢?在許多方面,這種類比不再那麼有用。部分原因在於學生現在所處的環境要比老師當年更為糟糕。儘管遭遇不幸,日本還是受益於龐大的國內儲蓄,以及投資者更樂意把錢投在國內而非國外。同時,全球動蕩的規模也使得日本問題相形見絀。在如此多的國家都面臨鉅額赤字時,他們財政信用突然消失的風險比日本曾經歷的更為嚴重。 然而,在另外一些方面,學生比老師的境遇要好一些。這部分是因為在西方適應性較強的經濟體中,為保持生産力而變革結構的阻力較小。同時,為應對私人部門的壞賬所遇到的政治障礙通常要比日本小得多。而且,西方人也從比日本更為果斷的行動中獲得了收益。現在,西方已經處在一個未知的領域:可以説,西方已經達到了日本從未達到過的新階段。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