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年前的1989年末,日本的股市在最後一個交易日創下了天價:日經股指攀上38915點的高位。其時的日本股民都極為亢奮,在他們看來4萬點根本不在話下,4.5萬點也是三隻指頭捏田螺。然而市場卻跟他們開了一個天大的玩笑:其後的日本股市急轉直下,轉眼間相繼跌破3萬點和2萬點大關,接着便始終在低位徘徊(目前在1萬點上下盤整)。樓市和地價也出現了“跳水行情”。破滅的泡沫,使日本陷入了零增長乃至負增長的怪圈,整整10年中毫無起色,日本國內因此稱那10年為“失去的十年”。如今又是10年過去了,日本經濟依然低迷不振,於是日本又有了“失去的20年”的説法。 根據去年中日兩國GDP的統計數據,再看今年的走勢以及各權威機構的預測,中國很可能在今年取代日本成為世界第二經濟大國。如果此事成為事實,則將是日本於1968年成為世界第二經濟大國以來,首次為他國所趕超。對這一現實,日本人的感覺可謂打翻了五味瓶,很不是味。因為40年來,第二經濟大國已成日本認同的核心。一旦失去這個地位,其失落感是不言而喻的。 在日本經濟處於泡沫頂點之際,日本人整天盤算的是何時能超越美國,從那時的勢頭來看,這並非異想天開。那時的日本被視為“經濟超級大國”,以至美國一度認為日本的經濟威脅超過前蘇聯的軍事威脅。至於日本地位的衰微,他們壓根就沒想過。尤其是如今即將超越日本的居然就是鄰近的中國,這個在30多年前經濟幾乎到了崩潰邊緣的國家。當年日本考慮的是如何不讓中國經濟崩潰,以免殃及日本。歷史的反差如此強烈,日本人哪有思想準備? 在世紀之交的網絡泡沫期間,日本經濟曾一度出現較強勁恢復勢頭,“IT革命”的口號叫得震天響,但網絡泡沫轉瞬之間破滅,日本經濟再度歸於沉寂。手機可説是信息時代的標誌性産品,但日本産手機在國際市場上卻未能佔有多少優勢。電子産品素來是日本的強項,諾基亞本來只是生産紙漿的不知名企業。此前的WALKMAN和CD播放機,鋪天蓋地都是日本産品。數碼相機,日本産品也是很有優勢,但Iphone卻是由蘋果公司率先推出的。日本人通過新産品來佔領世界市場的勁頭的消退於此可見一斑。 進入新世紀(002280,股吧)以來,日本經濟始終欲振乏力,各項數據不約而同地掉頭向下。經濟增長乏力,人均GDP更是不可思議地從1990年至1993年獨佔鰲頭滑落到第19位。日本的國際競爭力從連續多年的名列榜首下滑到目前的20位左右。其政府債務與GDP之比為1.7:1,而其他主要發達國家均在1:1之內。由於日本的財政幾乎已難以為繼,所以日本的國債級別一再受到國際權威評級機構的打壓,前些年竟與津巴布韋的國債級別不相上下,此事讓日本人深感鬱悶和不解。上世紀80年代後期日本經濟風光之際,西武鐵路公司老總堤義明曾名列全球富豪榜首位,2005年居然因犯罪而鋃鐺入獄。今年日本的頭號富翁僅排名全球第76位,日本大商社和大公司曾囊括全球大公司排行榜的前四名,如今只有豐田公司還躋身於前10名之內。在最新的全球金融中心排行榜上,東京僅名列第15名,比我國香港和新加坡遜色得多。 隨着日本經濟的逐年下滑,原先籠罩在日本頭上的一道道光環也相繼掉落。過去日本以“一億國民皆中流”而聞名於世,也就是貧富差距很小,中産階層隊伍非常龐大。如今它卻要面對嚴峻的貧困問題,因為其貧困率已僅次於美國,居發達國家第二位。在以往日本人極為良好的自我感覺不見蹤跡後,日本對發展中國家的官方發展援助(ODA)也從多年的世界第一銳降至第五位,聯合國會費也隨之一再下調。 《朝日新聞》專欄作家船橋洋一日前提出了一個嚴峻而現實的問題:“20年危機的出路何在”?顯然,日本仍在艱難爬坡,尚未找到出路。本來日本人是以危機感強烈而著稱的,但這些年也許是債多不愁,虱多不癢,對究竟在失去多少年後才會打住也懶得去考慮了。老百姓想了也無濟於事,而整天考慮如何保住自身位子的達官貴人則無暇考慮此事。在老一代具有世界眼光的睿智人物退出歷史舞&後,遲遲不見有能填補空缺的年輕一輩。如此下去,日本失去的恐怕就不止20年了。
(作者繫上海國際問題研究院信息所所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