振興戰略新興産業意在“民進國退”
    2009-11-27    作者:萬磊    來源:21世紀經濟報道
    近期,有關部門正醞釀推出《戰略性新興産業發展規劃》,戰略性新興産業將包括新能源、節能環保、電動汽車、新材料、新醫藥、生物育種和信息産業七大産業。據悉,在規劃&&之後,國家還將在財政、信貸等多維度政策層面進行大力扶持。
  這樣的政策導向&&的原因沉澱已久,首先,在貿易保護越演越烈的國際經濟局勢下,挖掘國家內在的經濟增長動力成了必選課題。中國必須面對當前外貿的不利局面,進行一番“被動式”的政策調整。同時,部分過熱的産業資源也需要新的渠道進行分流引導,避免尾大不掉衍生更嚴重的經濟後果。尤其是前期産業振興政策所造成的部分國家資源繼續流入過熱産業,相當比例效率低下的落後産能得以維繫生存,這一“保增長”的附加負面效果需要逐步被消解。利用新的利潤增長産業來完成新的産業資源分配,也是題中應有之義。另外,與國際間的部分産業差距也需要借助經濟危機期其他國家經濟放緩的機遇適時趕上,尤其是技術研發比例大的戰略性新興産業。當然,技術差距的存在不是一日之寒,要想趕上甚至超越需要一個長期穩定的技術研發政策相支撐配合。這三個層面的原因都需要國家及時分配與引導政府和民間資源向戰略新興産業轉移,以保持宏觀經濟向上的大格局。
  在更多政府資源和社會資源傾斜的同時,仍需要在政策層面做更多細節性的界定和門檻,避免資源涌入形成過多內耗。另外,需要強化這七大産業振興政策對於民間資源的導向與優化作用,避免政策資源繼續向國有經濟傾斜。在前期部分振興規劃的執行過程,財政與政策資源過度向國有經濟傾斜,未能很好地挖掘民間創新動力(310328,基金吧)。
  這七大産業的振興取決於相應行業的技術研發水平,因為新技術研發與引進,可以大大提高該類産業內在的經濟效率,進而在市場競爭中佔據份額。至於相關資本資源的配套,中國當前的各類風險投資機構對於項目的選擇與介入已有相當經驗,只要預期此類項目在國家政策扶持下存在可觀的利潤率,研發成果的市場轉化會相對以前的市場環境更為順暢。換言之,《戰略性新興産業發展規劃》需要相應的技術研發與引進政策配套。這其中包括,對於七類産業中技術研發成果的企業進行相應的稅率調整,以便更高效率的技術成果在資本催化下能更快轉化為市場産品,並減少其市場推廣與擴張期的風險,降低其運營成本。同時處理好落後技術的善後工作,方便其緩衝式退出,避免對市場和相關企業自身造成太大衝擊。
  在技術引進層面,需要建立對應的壁壘過濾掉部分與國家産業規劃不相符合的技術,加大與國際市場技術開放與合作的力度,構建通暢的技術交易管道和平台,將戰略性新興産業的規劃放到世界同類産業的發展階段中橫向對接並競爭,進一步減小國內差距。長期看,中國仍然需要在鼓勵技術研發與知識産權保護上做遠期規劃,將本國的技術進步建立在內在的專利生産機制上,這樣才能在技術輸入通道不夠通暢的不利局面下佔據後勁推動優勢,技術型産業的發展才能得到基礎性支撐。
  相關稿件
合同能源管理已成為新興産業 2009-11-19
新興産業駛上"高速公路"規範扶持成當務之急 2009-11-18
新興産業發展將獲六大措施支持 2009-11-17
低碳經濟發展模式下的新興産業革命 2009-11-03
新興産業為什麼也被列入黑名單 2009-1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