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經濟關係 解鈴還須繫鈴人
    2009-11-19    作者:王福重    來源:上海證券報

    前天的中美聯合聲明再清楚不過地表明,中美之間的利益,遠大於分歧,特別是在經濟領域,更是表現出沒有合作就沒有各自未來的趨向。
  過去的30年,尤其是最近10年,中、美各自取得的經濟成果,在很大程度上,是建立在相互信任和合作基礎之上的。中國經濟增長,出口是主要的拉動力量,而美國是中國最大的出口目的地,美國正是得益於從中國的大量進口,才能放開手腳,將資源集中于更富有比較優勢的新興産業上,從而引領美國和世界經濟的轉型和升級,同時為美國消費者提供了物美價廉的商品。
  如果沒有這場百年一遇金融危機,中美之間的田園牧歌式的日子,還將繼續下去,至少會持續若干年。危機對中美兩國,都造成重大損失,從而讓雙方反省各自的經濟戰略。
  中國的核心問題是消費嚴重不足,而儲蓄率太高,美國人則是過度消費加上極低的儲蓄率,這是造成世界經濟不均衡的重要因素。中美之間的這種背反能持續多年,是因為各自嘗到了甜頭:中國靠出口,造就了大量就業機會,拉動了經濟快速增長,同時積累起大量貿易順差和美元資産外匯儲備,美國則可以靠印製美元,靠借債,維持美國家庭的高消費。
  不能否認,過去我們存在著一種追求貿易順差和美元儲備的毛病,甚至認為順差越大,美元儲備越多越好。金融危機後出口下降和美元貶值的雙重壓力,讓這種偏見得以糾正。美國人過度消費的毛病,也在危機中充分暴露。
  中國的問題是,必須將內需,特別是消費需求作為第一經濟拉動力量。這雖然已在各個層面上取得共識,但是,真正實現殊為不易。至少要在消除壟斷、降低家庭稅負、放鬆投資限制等方面做出實質性努力,而所有這些,無不觸及重大利益調整。但是,改革30年的經驗啟示我們,在內部難以主動變革時,可以借助外部力量。美國等中國的主要出口國,特別是美國,主動減少從中國的進口,或者增加對中國的出口,這樣釜底抽薪的辦法,或許對中國的轉型更有效。
  美國也需要完成轉型,即使不減少進口,也需要增加出口,以維持就業。
  最近中美之間的貿易摩擦有所增加,美方主動出牌,中方理所當然給予必要的回擊。但是,必須看到,雙方都採取了謹慎和克制的態度,由此觀之,雙邊不會爆發貿易戰,因為開放是中國的基本國策,而自由貿易是美國的基本信條。聯合聲明對此給予進一步明確:雙方將“致力於共同反對各種形式的保護主義。”
  當然,美元的走勢,令中國擔心。中國是美國最大的債權人,如果美元貶值,對中國的影響是最大的。但美國也不得不考慮,一旦美元過度貶值,中國必將減持美元資産,其他國家也將起而效之。那美國的國債還能賣給誰?美元是中美關係的一面鏡子,中國的問題有一部分是美國人造成的,同時,無須諱言,美國的問題,有一部分也是中國給“慣出來的”。而“解鈴還須繫鈴人”,雙方繼續採取配合的態度,才是解決問題之道。
  除了貿易,雙方新的合作領域正在出現。
  首先是全球氣候合作。全球氣候合作新框架能否達成,即將舉行的哥本哈根會議能否取得實質性成果,完全看中美之間能否合作。美國原先的態度是,如果中國不減排,美國再怎麼減,也是無濟於事,而且美國為減排付出的代價將是驚人的大。現在,中美已經取得共識,就是共同採取措施,以便哥本哈根會議取得成功。中國已經承諾繼續降低單位GDP能耗,並且致力於發展環保和新能源産業。
  氣候合作,不單是政治合作,也是經濟合作。美國經濟的增長,過去一直依靠新技術革命,現在,類似的機會又擺在美國人面前,美國新能源以及碳捕集和封存技術世界一流,可以通過輸出技術獲利,對節能技術有龐大的需求。美國的技術,加上中國的市場和製造力,當可為世界氣候合作,為低碳經濟,開闢出新的天地。
  美國經濟史學家尼爾弗格森曾創造了一個新單詞:Chinamerica,即“中美國”,或曰“中美共同體”。筆者以為,這不是,至少不完全是噱頭,世界上從來沒有兩個國家的經濟,像今天的中國和美國這樣互補,這樣的一榮俱榮,一損俱損,這是新技術革命和世界經濟一體化的必然結局。相互合作的人之間,不一定是沒有矛盾的,相反,他們之間的矛盾是經常的;他們之間也不見得就是互相喜歡的,就如雇工和老闆之間不見得相互喜歡一樣,但是,他們深知,為了自身的利益,誰也離不開誰。貿易摩擦也好,貨幣政策衝突也罷,都只是末節,中美經濟關係的主基調是合作,這個趨勢已經形成,難以撼動。
  奧巴馬總統首先訪問上海,也許昭示著一個道理:中美之間的關係將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對於中美之間的合作和未來,我們應該有充分的信心。

(作者係北京航空航天大學金融研究中心常務副主任)

  相關稿件
能源合作或成中美經濟合作契合點 2009-08-06
美擬在中美經濟戰略對話中開大支票 2009-07-28
中美經濟會走向“兩國一制”嗎? 2009-02-02
對話首日:金融危機面前中美經濟休戚相關 2008-1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