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稍微對中國人口問題有所了解的人都知道這樣一個看似矛盾的現象:一方面,中國勞動力由於數量世界第一豐富而使就業問題和“三農”問題成為現代化進程中的兩大頭疼問題,這些年甚至出現了困惑全社會的大學生就業難的問題;另一方面,目前又出現了所謂的“民工荒”,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呢?
世界第一人口和勞動力大國出現所謂的民工荒是否有點滑稽?
在世界經濟仍不景氣、中國經濟開始有些回暖的背景下,民工荒問題又開始佔據媒體報道了。我的第一感覺是,在世界第一人口和勞動力大國,最滑稽的事情莫過於報刊雜誌經常出現民工荒的報道和討論了。中國有13多億人口,人均GDP只有3千美元,按平價購買力計算,怎麼算也算不到1萬美元吧?而世界第一經濟和科技大國美國只有3億人口,人均GDP5萬美元。沒有誰聽説美國叫嚷勞動力短缺吧?那為什麼中國會時不時出現所謂的民工荒問題呢?我看問題的根子,就在“民工”二字!美國有民工荒一説嗎?為什麼沒有?道理很簡單,沒有民工,哪來的民工荒?美國在人均GDP3千美元的時候人口和勞動力分別是多少?肯定大大少於3億和1.5億吧?那為什麼13多億人口和8億多勞動力的中國在人均2、3千美元時會時不時面臨所謂民工荒問題呢?
如果農民工這個詞消失了城鎮勞動力供求狀況會怎麼樣? 看到民工荒這個詞,我就會想到這樣一個問題:如果農民工這個詞消失了,城鎮勞動力的供求狀況會怎麼樣?也就是説,如果城鎮每雇傭一個農村勞動力,立即就使他或她成為城裏人,享受城鎮戶籍人口的所有待遇和城鎮就業者的同等待遇,那麼,那些目前發愁雇不到農民工的企業還會雇不到員工嗎? 2007年,對所謂的民工荒就有過爭論。中國社會科學院和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發布的研究報告中,都從絕對數量短缺的層面對“民工荒”做出解釋,認為在近75%的農村地區已經沒有青壯年勞動力可以轉移了,“中國將進入勞動力短缺的時代”,而且,“中國的勞動力短缺是全方位的,不單技術工人稀缺,就是完全沒有技術含量的工人也成為稀缺資源,並且在地理上蔓延全國”。但在此後的6月19號,在國務院扶貧辦舉辦的全國雨露計劃成果展上,國家扶貧辦政策法規司司長劉福合則&&:“所謂的‘民工荒’本身就是一個偽命題。”我本人是非常贊成劉福合司長的這一見解的。
誰知道低工資的優勢到底屬於什麼優勢?
有人會説,如果雇一個農民工就將其變成城裏人,就讓其享受城鎮戶口就業者的同等待遇,那中國勞動力的低工資優勢就會喪失,中國的經濟就會缺乏競爭力。面對這樣的高論,我不得不問:你本人願意加入到低工資群體中去為中國經濟永遠保持低工資優勢的競爭力而貢獻自己的一生嗎?靠低工資優勢來保持所謂競爭力的國家有前途嗎?如果有的話,前途是什麼?
如果把十戶的土地集中到一戶來耕種還會有民工荒嗎? 針對有學者認為中國2009年會達到劉易斯拐點,勞動力會由於供給過剩變成勞動力短缺這一判斷,我曾經反問過:這些學者同意將五十戶農家的土地集中到一戶農家來耕種嗎?如果把五十戶的土地集中到一戶來耕種的話,那麼全國勞動力市場的供求會怎麼樣呢?還會有勞動力短缺嗎?還會存在所謂的民工荒嗎?2005年之前我在一些農村地區進行人口調查時問農民:如果把10戶的土地給你一家來種,你願意嗎?得到的回答是:如果真是這樣的話,那我只需要買&拖拉機就可以了。而且農民們&&,果真如此,那你給我個城鎮戶口我都不要。我問他們為什麼,答案是,到城裏啥都要花錢,就掙那麼幾百塊錢,哪天説不定還丟掉工作,有啥意思?但接下來的問題是,那失去土地的9戶人家怎麼辦?他們都能在城鎮找到穩定的飯碗嗎?
中國為什麼讓眾多45-55歲的人領取退休金呢? 美國多年前領取退休金的法定年齡就是65歲(特殊情況可以提前領取,但標準要降低),世界上許多發達國家也是如此。而在經常叫喊民工荒的第一勞動力大國,我們為什麼讓許多45-55歲的勞動力成為領取退休金的群體呢?中國企業退休人員的退休金平均1千多元;事業單位退休金平均為2千多元,國家公務員的退休金水平還要高於事業單位。而美國領取聯邦退休金的人退休金水平在6、7百到2千多元之間,中位數在1500美元左右。一個辛苦勞作又需要養孩子的農民工掙不到平均退休金水平的工資,對美國人來説是難以理解也是難以接受的。一個經常叫嚷民工荒的國家讓許多年富力強的人在45-55歲就領取退休金,對美國人來説則是不可思議的。他們可能會提問:如果把領取退休金的年齡延長到美國的65歲,同時按城鎮退休金水平和福利待遇給農民工開工資和提供福利待遇的話,還會有所謂的民工荒嗎?
所謂民工荒的淺層次原因與深層次原因
所謂民工荒的淺層次原因,顯然是比較收益的結果。遷移理論的“推拉”理論早已經解釋了這一論斷。對於一個難以溫飽的人,自然會哪能掙到吃喝就去哪,這是農村到城裏打工遷移的“推”之原理。但一個不愁吃喝的農民為什麼會放棄在農村的勞作到城裏找工作?顯然是比較收益使然,這就是“拉”之原理。如果背井離鄉辛苦勞作,每月收入去除日常費用基本無所剩餘,那他放棄田園牧歌式的閒暇生活到擁擠的城市去受那份累,對自己和家人有什麼實際意義呢?隨着國家惠農政策的一步步實施,務農收益與外出打工收益之間的差距在縮小,再加上閒暇的價值,就會有越來越多的農民,特別是家鄉條件較好的農民由過去的不得不出去打工變成不必要出去打工了,或者至少不必要長途跋涉到遙遠的地方去打工了。由此不難明白,所謂民工荒,顯然是因為農村的“推”力在減弱與城鎮提供給農民工的待遇之“拉”力不足兩種因素共同起作用所致。特別是在一些沿海地區,許多出口加工企業雇傭民工的季節性色彩很強或工作的穩定性很差,全球金融危機後大量農民被迫返鄉就是例證。進城就業的農民工具有普遍特點的工作特徵是工資低、工作時間長、福利待遇差、工作不穩定。如果農民工採取在家鄉附近打工,這種待遇和不穩定尚且問題不大,因為用腳投票成本低從而很容易。但如果是背井離鄉長途跋涉從內地到沿海去做這樣一份艱苦的工作,對農民工又有多大的吸引力呢?須知,遷移是有許多成本的,長距離遷移成本更高,用腳投票的抉擇就要難多了。幾年前我到山東濱州去調研,當地農民告訴我,由於附近建立了大型紡紗廠,加之棉花(資訊,行情)收購價格提高,種棉花的收益比較可觀且青年女性可在紡紗廠就業,打工與種棉可以兼顧,使得許多在南方打工的人們紛紛回到家鄉。 所謂民工荒的深層次原因,是歷史遺留下來的體制與結構問題,這些體制與結構問題由於農村人口和勞動力的大量過剩而難以在短期內立即實行徹底的改變,就造成了目前這種城鄉收益巨大差別問題、福利待遇天壤之別問題、長期的三農問題和短期的民工荒問題。其中最主要的是土地制度問題和戶籍制度問題。稍有經濟學常識的人都懂得這樣的基本原理:生産要素越是自由地流動和轉移,越能達到資源和生産要素優化配置的結果。可是中國為什麼要保持現有的土地承包制度並嚴格限制土地特別是耕地的轉讓?為什麼在現代化的進程中要保持這種傳統的小農經營的生産方式?為什麼要維持計劃經濟所形成的戶籍制度?顯然最主要的原因,是由於人口過多和勞動力大量過剩導致的人多地少和城市發展速度對農民的吸納很有限度這一狀況所不得不進行的土地制度選擇。農民工這個稱呼本身就是二元戶籍制度的産物,民工荒自然也是這種二元戶籍制度的産物。長期的二元戶籍制度下的高生育率使農村形成了人多地少勞動力大量潛在過剩的局面,造成了城鄉間收入水平的巨大差別,力圖通過土地經營致富受到土地規模太小的約束而基本不可能,所以農村勞動力有跳出農村的動力。 但由於農村勞動力太多,按劉易斯的説法就是相對於需求而言幾乎屬於無限供給,所以低工資、少福利、工作臟苦累、工作時間長在一定時期內就是難免的。而隨着農村本身的漸進發展和惠農政策的一步步實施,進城打工的低收益與農村的輕鬆勞作加閒暇相比日益缺乏吸引力,就形成了“推力”日益減弱,“拉力”相對不足的局面。英國工業革命早期也有類似的情況,血汗工廠制度對那些享受田園牧歌式的傳統農民沒有吸引力,以至於以看不見的手著稱的自由放任主義大師亞當 斯密也不得不主張採取強硬手段粉碎傳統的小農經濟,以為工業發展提供充足的勞動力,圈地運動的羊吃人就承擔了這種使命。不過,中國的所謂民工荒,顯然還沒有“荒”到那種程度,現代文明也不允許採取過於野蠻的措施。因此,農村土地制度改革一直是上上下下多方面都一再強調要慎重的問題。在目前這種背景下,應對短期民工荒就只有一個根本選擇:提高農民工的工資福利和改善勞作的環境,以加大農民工這一“工種”的吸引力。從中長期的角度看,大量以雇傭農民工為主體的中小企業必須不斷轉型換代,以提高生産的技術水平和提高勞動生産率,從而使自身能夠得以生存下來並為中國的經濟持續較快發展和提高農民工的工資水平和福利待遇做出貢獻。
用推進城市化來逐步消除三農問題和民工荒問題
從汽車工業發展的速度看,按照現有的資本能力和技術水平,中國引進美國農業技術在二三十年內實現美國現代農業生産力水平完全沒有問題,但這就意味着中國二三十年後最多只需要幾百萬農民就足夠了。顯然,中國城鎮發展能力不可能在短期內吸收如此龐大規模的農村勞動力剩餘勞動力。從而,中國離形成勞動力賣方市場還有漫長的距離。因此,一方面中國的城市化和農業的現代化只能以相對緩慢的速度來進行,另一方面,中國也應該根據城鄉發展的進展情況一步步將農民轉為城鎮居民。旅美經濟學者劉恒中曾主張:“全面現代化時期的統籌城鄉,應圍繞着農民變成市民來統籌布局”,並提出了“國土永用、以地換保、助農轉非、擇縣建市”的16字發展舉措。我非常贊成他的主張,同時也沒有忘記這一進程不可能大躍進。我本人在2007年提出了一個集生育控制、城鎮化、社會保障與土地制度改革於一統的四位一體的城鄉社會經濟發展與改革方案,具體內容是:1.分期分批將農民工轉為城鎮戶口。2.優先將只有一孩的農民工特別是只有一女孩的農民工轉為城鎮戶口,以有利於減少二胎生育,從而加速中國人口實現零增長的進程。3.轉成城鎮戶口的農民家所承包的土地允許以市場價格轉讓,轉讓後的土地不再屬於農村集體承包土地,並由此而可以進行二次和多次轉讓,從而在農村形成一土兩制。4.將土地轉讓金作為已成為城鎮居民的農民工的社會保障儲蓄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