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危機暴露出實體經濟的軟肋
    2009-08-10    楊聖明    來源:人民日報

  引發國際金融危機的導火索是美國次貸危機,而次貸危機實質上是沒能處理好窮人的住房由誰來解決和如何解決的問題。但不管怎樣解決這個問題,它首先是房地産問題,是實體經濟問題。這樣的實體經濟問題卻引發了嚴重的虛擬經濟問題(金融危機)。反過來,金融危機的爆發以及步步惡化,又引發更嚴重的實體經濟危機,不僅房地産危機進一步加深,而且製造業和部分服務業等實體經濟也陷入危機。國際金融危機促使人們進一步思考實體經濟與虛擬經濟的關係問題。
  虛擬經濟與實體經濟嚴重脫節是導致國際金融危機的根源之一。本來,虛擬經濟與實體經濟應該是相互適應的。這種關係在根本上是由商品的二重性決定的。商品的使用價值與價值的二重性、實物形態與價值形態的二重形態,使整體國民經濟劃分為實體經濟與虛擬經濟兩個部分。這兩類經濟本應大體一致,彼此相互適應。這是國民經濟正常運行的一條客觀規律。然而,由於商品的價值同使用價值的運行渠道、軌跡、方式、經營主體、監管機構等各不相同,就使得價值往往背離使用價值,進而導致虛擬經濟與實體經濟脫節。當政府的政策使這種背離和脫節達到相當嚴重的程度時,就有可能出現嚴重通貨膨脹、鉅額財政赤字和外貿赤字,直至爆發金融危機和經濟危機。這些惡果形成和出現的根本原因,在於人們的主觀政策違背了虛擬經濟與實體經濟相互適應的客觀規律。
  至於虛擬經濟與實體經濟如何相互適應以及二者之間的具體比例關係以多少為宜,這是國內外學術界頗有爭議的問題,6:1、5:1、3:1等各種觀點都有,也有人認為無需加以具體界定。從這次國際金融危機及其後果看,進一步探討這個問題還是有意義的。在危機面前,儘管歐美各國的金融界異口同聲地高呼“缺乏流動性”(即缺乏貨幣),因而歐美各國政府都採取各種方式向企業注入“流動性”,但是,那裏長期形成的虛擬經濟早已嚴重脫離或者説大大超越了實體經濟。出路何在呢?一方面,應繼續治理過度膨脹的虛擬經濟,消除泡沫;另一方面,也許是更重要的方面,則要強化實體經濟,尋找新的實體産業,以確定新一輪大規模固定資産投資的方向。馬克思指出,危機總是大規模新投資的起點。當前的問題在於,新的實體産業是什麼?是新能源産業、綠色環保産業還是別的什麼産業?這還需要進一步研究探索。在歷史上,鋼鐵業、汽車業、房地産業、信息産業等都曾作為帶頭産業,帶動歐美經濟一步一步走向繁榮,一次又一次闖過金融危機。而到目前為止,還沒有類似的實體産業出現。可以説,國際金融危機暴露出發達國家實體經濟發展的軟肋。歷史經驗證明,只有找準投資的産業方向,才能切實強化實體經濟,達到虛擬經濟與實體經濟相互適應規律的要求。否則,僅在虛擬經濟中兜圈子,沒有強大的實體産業帶動,很難真正走出泥潭。

  相關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