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式通脹開始重演
    2009-08-03    劉煜輝    來源:東方早報

  現在很多人都在講“中國的過剩産能抑制通脹”。老實講,經濟學可從來沒有“過剩産能抑制通脹”一説。大工業革命後,“薩伊定律”就作了古,總供給大於總需求,有效需求不足是世界的常態,為什麼還有通脹?
  因為確立了中央銀行制,當貨幣供大於求超過商品供過於求,價格還是要漲。
  經濟學上真正講到的是産出缺口(實際産出-潛在産出)與通脹的關係,什麼是潛在産出呢?簡單説,那是在現有一切約束條件下決定的那個最大産出水平(通俗地講,即短板決定的那個産出),很顯然,産出缺口概念的背後隱含資源要素的稀缺性,這是構建現代西方經濟學的最主要的支柱之一。
  中國經濟仍處於潛在增長水平以下嗎?2003年以前,中國經濟學界關於潛在增長漸成共識的測算結果是7%~8%。這也是政府制定“保八”的最原始的依據。
  客觀上講,上世紀90年中後期以後,中國經濟制度變遷的正向溢出效應隨着政府主導性越來越強,一直處於逐步耗損的狀態,粗放型的廉價工業化和城市化道路越來越受到資源和環境約束,在投資經濟逼迫下走向出口經濟,結構嚴重失衡的經濟被牢牢地綁在美元戰車上,經濟脆弱性凸顯。隨着制度溢價的消失和人口紅利拐點(估計在2015年左右),我更偏向於中國未來潛在水平向下修正的判斷。
  強力要保住一個8%的增長是否會付出通脹的代價,在理論邏輯上並不構成一個障礙。當下經濟已經強勁拉到了8%,後兩個季度甚至會重上兩位數,事實上中國已經不存在産出缺口。
  從當下最終産品的價值鏈構成看,全球化已經悄然改變了一切。跨國公司在全球範圍內依據要素成本配置,組織生産銷售,當下每一個國家已經被分割為最終産品鏈條上的一個個工廠和車間。故此,當下中國的過剩産能真正能影響到産品價值構成的不過20%~30%,其餘是基礎原料和服務的附加值。鋼是最好的例子,中國産能7億噸,需求4億噸,但並不妨礙鋼價的上漲。
  有人還説沒有需求,基礎原料也要降價,殊不知,當下全球的上游早已經寡頭壟斷化,面對價格上漲,選擇的往往不是增産,而是限産保價。
  當貨幣吹起大宗商品的價格,中國企業利潤被壓縮至極致,政府財力也無以為繼時,價格還漲不漲呢?至少供給要跌下來,來保住那個盈虧邊界上的價格吧?
  我看,有經濟學家把當下從貨幣到通脹的邏輯概括為三部曲“股市漲,樓市漲,最後是物價漲”。中國CPI 、PPI 或許無法靈敏傳遞貨幣信息,並不意味着不傳 ,一旦傳,肯定經濟要出大問題。
  這種“悶騷”的中國式通脹的邏輯基本如此:工業的利潤變得越來越薄,資金就大量向資本品走,土地和地産漲起來了,城鎮的生活成本、商務成本就上去了,工資就開始倒逼着漲。務工成本漲意味着務農的機會成本漲,於是牽引着農産品漲。資源的瓶頸和基礎原料價格是政府控制不了的,而今天這一部分在整個製成品的價值構成中佔到了70%。各方面成本漲上去後,最後,就只能強硬地推製成品漲。但這個階段註定是短暫的,因為沒有需求來承受,中國通脹顯現的最後階段通常卻是對經濟殺傷力最大的階段,貨幣當局急了就開始強壓,企業倒閉過後,就是通縮。
  貨幣當局基本上是最後知道要通脹的,市場早就在泡沫中狂歡了。等它動手時,後面要發生的事2007年剛剛演過一次了。

  相關稿件
通縮通脹一步之遙貨幣政策“走鋼絲” 2009-08-03
都是“通脹”惹的禍 2009-07-31
通脹未必泡沫需防 2009-07-31
不要和通脹的影子挑戰 2009-07-30
央行劍指通脹 下半年或力控信貸總量 2009-07-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