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決貿易摩擦的根本途徑
    2009-07-16    社論    來源:第一財經
  金融危機爆發以來,貿易保護主義也明顯抬頭。商務部的最新統計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中國外貿産業和企業已經遭遇了來自15個國家和地區的60多起“兩反兩保”(反傾銷、反補貼、保障措施、特定産品保障措施)調查,涉及金額達到82.67億美元,明顯多於去年全年的涉案金額。
  從鞋、玩具等勞動密集型産品到鋼鐵、鋁材等資源大宗産品再到高新技術産品,中國越來越多具有出口優勢的産品遭遇貿易壁壘。面對金融風暴引發的經濟衰退,以往動輒就高舉貿易保護主義大旗的一些歐美國家自然不肯放棄這個利器。與此同時,貿易保護主義的火苗也從歐美“重災區”向新興市場國家蔓延。例如,印度不僅對中國傳統産品頻頻設置貿易障礙,還擴展到高新技術産品;巴西、印尼等發展中國家也開始針對中國發起貿易官司,雖然涉案金額不大,但值得關注。
  保羅克魯格曼曾經指出:“貿易保護主義並非什麼稀奇的事情,在全球經濟危機的大背景下,貿易保護主義的抬頭就變得更加正常了。”在經濟不景氣的時候,一些國家為保護本國市場,往往更易仰仗貿易保護主義這一“法寶”,殊不知,貿易保護只能是一筆損人不利己的生意。歷史經驗早已説明,貿易保護帶來的不是就業而是更多的失業,世界經濟也會因此更難進入復蘇通道。
  如今的全球貿易供應鏈已經十分複雜,難以生生切斷。儘管現階段爆發全球性貿易保護戰的可能性微乎其微,但不可回避的是,各國採取的經濟拯救政策本身就是一種博弈。而在這種博弈中,每個國家都會首選對本國有利的經濟政策。儘管以美國為代表的發達國家不會重復當年曾犯過的錯誤,但也不會主動消除保護主義色彩,在避免明顯貿易戰的同時,往往會走向一種更隱蔽的貿易保護主義。其直接後果,是那些相關的新興出口國家的經濟將會承受更大的壓力。而在當前的形勢下,極力維護自由貿易體制的中國遭受保護主義風潮衝擊,無疑顯得格外無辜。相關政府部門,特別是商務部門確實必須加大交涉和抗辯力度。
  根據海關的統計數據,中國出口自去年11月以來已經連續8個月出現負增長。今年1至6月,中國出口貿易下降21.8%,與1至5月份降幅持平,顯示出中國出口形勢並未出現明顯好轉,前景不容樂觀。儘管金融危機衝擊了中國主要出口市場,但是日漸抬頭的貿易保護主義也令出口形勢“雪上加霜”,使下半年出口面臨巨大考驗。中國製造因樹大招風成為箭靶,貿易摩擦最近更是愈演愈烈——甚至出現同一個出口産品在多個國家被立案調查、遭遇多種形式的限制措施。另外,近期韓國、印尼、俄羅斯、巴西等多個國家紛紛採取貨幣貶值策略、保護本國市場,事實上等於變相削弱中國製造的優勢。
  不得不指出的是,雖然貿易摩擦增多與貿易保護主義抬頭有關,但從我國實際情況來看,確實也存在一些自身因素,需要防止與消除。如國內各地區産業結構趨同性嚴重,低水平重復建設較多,導致出口産品總量過剩、結構失衡。而部分出口企業在競爭過程中,競相壓價、互相拆&、各自為戰,內部形成惡性競爭,這種價格競爭不僅造成産品出口價格偏低,也容易招致國外對中國企業的不公平競爭進行投訴。從深層次看,中國産品之所以頻頻遭遇貿易保護主義的抵制,一定程度上也是由於企業和産品在國際市場上缺乏整體競爭力。另外,一些地方&&的鼓勵出口的政策,與WTO的相關規定不甚吻合,這也是需要改正的。
  同時應該注意到,加工貿易和外資企業各佔出口半壁江山的特點,進一步放大了貿易保護主義風潮對我國的潛在殺傷力。因此,現實的選擇應該是用各種方式遏止保護主義風潮使之免於失控,實施市場多元化戰略、開拓新興市場,避免某些貿易保護色彩濃厚地方的堵截。要規避和減少貿易摩擦,須立足東亞、東南亞,多層次、多形式地開展區域經濟合作,加快推進我國與發達國家的區域經濟一體化,以便部分彌補全球貿易體系的不足。
  從長遠來看,只有重新配置投資、出口和消費者三大經濟增長動力之間的比重,降低對外需和外資的過度依賴,提高中國製造在國際分工中的地位,才能最終消除這種有求於人的外來威脅的根本途徑。值得高興的是,一些企業正在積極主動調整發展戰略,樹立“綠色”理念,通過創新工藝和升級設備跨過可能的技術壁壘,並以“抱團”的方式應對和防範貿易保護主義侵襲。一些實力較強的企業正在通過信息共享等幫扶措施與較小企業共渡難關,以增強整個行業的競爭力,這都是有利於改善目前狀況的。
  相關稿件
中國刺激經濟舉措將加劇産能過剩和貿易摩擦 2009-06-05
前4月對華貿易摩擦案數量升26.7% 2009-05-20
新一輪中美貿易摩擦"山雨欲來" 2009-05-05
對付美國貿易摩擦退縮者必受損 2009-04-08
企業政府聯手破解貿易摩擦新特點 2009-0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