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2009-07-06 趙海建 來源:大洋網-廣州日報 |
|
|
相對滯後的經濟關係已經成為中俄關係發展的絆腳石。兩國之間的友好關係要長久維繫下去,就必須超越“政熱經冷”的雙邊關係。
6月29日,莫斯科最大的市場切爾基佐沃大市場被臨時關閉。這次事件的導火線,俄羅斯媒體普遍認為是該市場的擁有者、俄富豪伊斯梅洛夫“惹怒”了普京。因為,他上個月將在俄羅斯賺來的錢拿到土耳其開了一家超豪華的酒店,並在開業典禮上花重金請來了包括理查 基爾和莎朗 斯通在內的眾多明星前來助興,甚至在舞會上大撒美鈔“助興”。 根據俄羅斯媒體的深度解讀,如此大手筆的打擊行動背後隱藏着俄羅斯內部的政治鬥爭。由於伊斯梅洛夫與莫斯科市長盧日科夫有密切的關係,俄政府此舉的目的是為了打擊盧日科夫。不過,本事件更深層的原因似乎還在經濟方面。由於疲於應對經濟危機,普京最近已多次“發飆”,伊斯梅洛夫“不幸”撞到了槍口上。 事實上,盧日科夫早在6月16日就已經宣布,“由於近期在切爾基佐沃市場發現大量不合格的走私貨物,力爭今年年底前關閉該市場。”這裡所謂“走私貨物”主要指那些來自中國的商品。 這些中國貨之所以成為“走私貨物”,完全是“灰色清關”惹的禍。上世紀90年代初蘇聯解體後,俄羅斯商品供應極為緊張,為簡化海關手續鼓勵進口,俄羅斯允許所謂的“清關公司”為貨主代辦進口業務。“灰色清關”一度幾乎成為俄羅斯進口的唯一途徑,並已被各國商人視為搶佔俄羅斯市場的無奈手段之一。 去年9月份,俄羅斯就查抄了近20億美元的中國貨,這些中國貨並不像俄羅斯媒體炒作的那樣是假冒偽劣産品甚至是垃圾,很多貨物都是中國大廠家生産的優質産品。這些貨物在國內辦理手續時,相關單據都很完備,但經俄羅斯公司清關後,就變成了“走私貨物”。而如果華商自己註冊公司辦理正規清關手續,常常夏季的商品要在冬天才能清出來,根本無法銷售。
所謂的中國“走私貨物”其實一直存在,但俄羅斯如今卻突然重視起來,這與目前的金融危機有直接關係。俄羅斯以往重視石油、天然氣等不可再生的能源産業,通過各種手段控制能源産業,從而使自己的利益最大化。金融危機爆發後,能源價格暴跌,於是俄羅斯轉向原先他們所“忽視”的輕工業。伊斯梅洛夫事件無疑成了俄羅斯方面排擠中國貨的藉口。 其實,這一事件正是中俄兩國長期的“政熱經冷”關係在金融危機時期的一個極端表現。在中國方面提出“結束過去,開闢未來”的主張之後,兩國於1996年確立了“戰略協作夥伴關係”,並於2008年解決了歷史遺留的邊境問題。可以説,在中國與周邊國家的關係中,中俄關係是最好的關係之一。但與成熟的政治關係相比,兩國之間的經濟關係卻長期處於不對稱狀態。在中俄石油管道問題上,俄羅斯方面一直在中日之間搞博弈,結果談了近10年才有了一絲眉目。而在上個月,由於價格未能談攏,俄羅斯又決定推遲執行2011年對華輸送天然氣的計劃。“政熱經冷”關係帶來的後果是明顯的,以至於兩國之間每年的貿易額只有約400億美元,只佔中國年貿易額的2%,與中美、中歐、中日之間的年貿易額比較起來明顯偏低。 中俄今年已建交60周年,毫無疑問,相對滯後的經濟關係已經成為中俄關係發展的絆腳石。兩國之間的友好關係要長久維繫下去,就必須超越“政熱經冷”的雙邊關係。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