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
|
為什麼中國經濟短期內已明確是要被拉起來,政府還那麼急,咬定青山(財政貨幣雙擴張)不放鬆。或許政府已經萌生退意,財政也太吃緊了,但沒辦法退下來,關鍵是私人死活不接棒。 很多人問今後一段時間的中國經濟的政策取向,很明顯,一句話,重新求索於房地産。 越來越多的人明白,外需是不能指望了,消費者去杠桿是經濟行為的調整,只能靠自己,金融機構可以靠政府印鈔“撇賬”,老百姓只能靠自己舔傷口,失業率高企的情況下,只有節衣縮食被動儲蓄。美國居民家庭儲蓄率回升很快,2007年是-1.7%,2008年底上升至3.6%,現在是5.4%,不久將重新回到1996年以前的水平7%~10%,並保持這個儲蓄率2-3年,家庭負債率才能有效降下來。 經濟學家們經常講大衰退的格局,但是每每股市一上漲,就被湮沒在無限美好的市場喧囂之中。關鍵是投資者不願意相信2007年以前財富創造的黃金期就這樣結束了。 與之對應的中國出口貿易要萎縮到2006年的水平,距2008年高峰應有30%的幅度。我説過,今後五年內,中國的出口都難見2008年的峰值了。恐怕只有商務部不信,還在鼓搗把政府有限的財力往出口退稅的黑洞中扔,退稅大多是回到了17%,出口量不僅沒有起來,中國出口價格卻在不斷下滑(退稅成了中國商品被壓價的口實),貿易部門的企業沒能得到這筆錢,全進了沃爾馬等國際採購商們貪婪的大口。 私人部門捂緊錢袋子,死活不投實業,因為沒有外需,實業就是過剩的,沒有前途。中國經濟能避過二次探底的希望在於,下半年私人投資能夠起來接過政府的接力棒。 在我看來,當下的中國經濟就是一桌四方的麻將牌:政府、外需、消費、私人。如果三缺一,私人或願意進去玩一把。 現在是外需不玩了,消費基本也算不玩了,目前政府搞些小恩小惠,誘使家庭把部分明天的消費都挪到今天,釋放完了,又如何呢?把轎車作為中國交通運輸的振興計劃,除了能為政府填充眼前的財政缺口(轎車的各種稅費一年政府收入在5000億元以上),不知道要給中國未來添多少的麻煩。 政府現在子彈打得差不多了,現在想撤下來,想讓私人上來替崗,有那麼傻的私人嗎? 唯有求索於房地産,如同2001年“新經濟”泡沫破滅後的美國。種種跡象表明,政府已經做出了方向性的選擇。信貸超級放鬆,資本金比例20%~30%,契稅、贈與稅減免,很多政策比2003年房地産調控以前還要松。 對於美國來講,房地産既是投資,又是消費。對於中國來講,房地産既是投資,又是消費,還是財政。 中國的房地産事實上掌控了中國投資的鑰匙,工業、基建、房地産開發,中國投資的三大塊,哪一塊都得由房地産定興衰。 樓市銷售的放量,對耐用消費品市場的刺激顯而易見,汽車、家裝、家電已經成為製造業部門顯著回暖的分行業。 現在很多地方的財政60%來自於與房地産、土地相關的稅費。中國的房地産之春能撐多久,基本取決於銀行系統對於未來負債和資産質量惡化的承受能力。 從供給面看,中國地産商從來就不是簡單的生産房屋的企業,而是土地銀行,其真實的獲利模式是,經營大量土地儲備並從土地未來升值中獲利,中國地産股應該劃歸為資源股,金融市場青睞這些企業,它們的股價高企,也能夠以土地為抵押品輕易貸到款。中國開發商太舒服了,開開心心拿地,慢慢悠悠地開發,反正是銀行的錢在轉,房價能不漲嗎? 只要銀行下不了狠心,中國地産商永遠不會死,面對地産商,銀行就是一隻虛弱的紙老虎,這一點任志強看得最透。當然中國的銀行都是政府的。 從需求面看,剛性需求+通脹恐慌,沒有支付能力的需求沒關係,銀行金融消費來創造,無非是把杠桿加上去,短期內應該是能夠辦到的。 私人老闆不願意掏錢,那就讓份額日漸萎縮的居民儲蓄和低杠桿率的銀行為防止經濟短期內再次回頭做些貢獻,儘管長期要為此付出結構更加失衡的代價。 如果房地産能順利地接下棒,下半年經濟恢復力度會更強一些。共和國60周年大慶的面子應該會給。一個內部流傳的關於下半年中國經濟統計的預測是:二季度7.2%,三季度9.1%,四季度11%,全年8.6%。
|
|
|
| | |